排行榜 -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疾病课件 >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下载

素材大小:
525.50 K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ppt
上传时间:
2016-02-28 11:21:46
点击次数:
0
素材类别:
疾病课件
网友评分:

素材预览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

这是一个关于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主要是了解出生前后造血系统的演变,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早产儿贫血的相关知识点等内容。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早产儿贫血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孙 秀静
主要内容
出生前后造血系统的演变
贫血概述
缺铁性贫血
早产儿贫血
造血系统的演变
胚胎时期造血
生后造血
胚胎时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第3周开始,第6周减退
开始在卵黄囊,之后在中胚叶
主要是原始有核红细胞
肝脾造血期
造血部位:
       肝脏、脾脏、胸腺、淋巴结
肝脏造血:
       是胚胎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少量粒细胞 和巨核
       细胞;
        第5~8周开始,4~5月达高峰,6个月 后渐
        退。
肝脾造血期
脾脏造血
第8周开始,红系为主,随后粒系也活跃
● 第12周后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5个月后红、粒系减退,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器官
肝脾造血期
淋巴结造血:
第11周开始造淋巴细胞
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短暂红系造血功能
肝脾造血期
胸腺造血
6~7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来源于卵黄囊、肝或骨髓的淋巴干/祖细胞 →胸腺→前T或成熟T淋 巴细胞→外周淋巴组织→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
● 短暂的红系和粒系造血功能
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 胎儿4个月开始造血活动,成为胚胎期主要的造血器官;
生后2~5周成为儿童唯一的造血场所。
生后造血
骨髓:
出生后的主要造血器官
婴儿期为红骨髓,已执行造血功能;
5~7岁长骨中的红髓逐渐被黄髓代替;
年长儿、成人限于扁骨(肋骨、胸骨、脊椎、
骨盆、颅骨、锁骨、肩胛骨等)有红髓,其余 均为黄
髓;
黄髓有潜在造血功能。
髓外造血
疾病情况下才发生:
             婴儿期造血需要增加时(如感染、溶血等),可髓外(肝、脾、淋巴结)造血 ;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出生前后造血的演变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演变
生理性贫血的特点
红细胞生成减少
     生后自主呼吸血氧上升,RBC
     需要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溶血
       红细胞寿命短
生长发育迅速
       循环血容量增加
贫血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血红蛋白正常范围
贫血分度
贫血分类
病因学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的生成
铁-双刃剑
很多基本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DNA复制、细胞代谢、氧气运输
缺乏铁:影响红细胞生成、神经发育、心脏和骨骼肌功能及胃肠道功能
铁-双刃剑
毒性最大物质之一:游离铁与氧气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干扰细胞膜代谢,致细胞死亡
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范围较窄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铁在体内的分布
血红蛋白约64%,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 约32%;
肌红蛋白约3.2%
铁的来源
食物(外源性铁)       占摄入量的1/3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1.7% ~ 7.9%
铁的来源
红细胞释放的铁(内源性铁):
 占摄入量的2/3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
铁的需要量
早产儿:约2mg/(kg·d)
4月~3岁:约1mg/(kg·d)
关于缺铁性贫血的几个概念
血清铁(serum iron, SI):与血浆中约1/3转铁蛋
白(transferrin, Tf ) 结合的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约2/3血浆Tf 仍具有与铁结
合的能力;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即可成饱和状态,
加入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关于缺铁性贫血的几个概念
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SI+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 tion, TS) :SI/
TIBC
缺铁性贫血的病理生理
▲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 ID):
  储存铁减少,合成Hb的铁仍正常
▲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
      储存铁进 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的铁不足,但循环中Hb量未减少
▲ 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非造血系统症状
缺铁性贫血血涂片特点
常用铁剂元素铁含量
注射用铁剂
适应证
         口服铁剂治疗无效;
         口服反应严重,改变剂型、剂量无改善者;
山梨醇构椽酸铁复合物;肌注
     右旋糖酐铁复合物;肌注、静注
     葡萄糖氧化铁:静注
铁剂治疗的反应
      网织红细胞:2~3日↑,5~7日高峰,
                                 2~3周后下降至正常;
      Hb:1~2周渐升,3~4周正常;
                   如3周后Hb上升<20%,查找原因;
       正常后继续使用6~8周。
早产儿贫血原因
生理性原因
营养性
疾病消耗
医源性
生理性原因
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短,60-80天(足月儿80-100天)
铁储备不足
EPO水平低
营养性
长期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建立不顺,肠内营养成份不当
疾病影响
肺出血
感染
慢性疾病如BPD
NEC
医源性失血
化验检查
如一早产儿体重为1.5kg,总血容量约为150ml,抽血量如累积达7.5~15ml,失血量达5%~10%
早产儿贫血的防治
防治各种并发症
合理喂养
合理的医源性用血
铁剂及EPO的应用
必要时输血
合理喂养
母乳+强化剂或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
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
合理的医源性用血
化验检查
  合并,频率,微量法
铁剂及EPO的应用
可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
可减少早产儿晚期输血
安全有效
铁剂开始的最佳时机?
生后红细胞生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后到足月儿生后6~8周,红细胞生成骤然降低
为避免氧化损伤,2周内避免补铁
  3~8周补铁可防治后期的贫血及程度,但需在EPO的驱动下
生后红细胞生成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生后2~4个月之间,早产儿可提前到生后6~8周
逐渐出现的生理性贫血,促使红细胞生成活跃,铁的需要量增加
生后红细胞生成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生后4个月
   主要与食物中铁有关
早产儿红细胞生成需要大量的铁,如果没有稳定的可利用的铁的来源就没有有效的红细胞生成
决定早产儿铁需求的因素
出生体重及胎龄(储备)
最初的Hgb基础和铁蛋白浓度
生长速度
失血(医源性)
EPO治疗
输血
胎儿期铁储备
从母体获得(通过胎盘)
        孕后期获得的铁最多,约4mg/d
     ◆ 足月儿从母体获得的铁可满足生后4~5月之用
    ◆ 早产 儿从母体获铁少,易缺铁
     ◆ 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其对胎儿的铁供应
关于早产儿补铁的建议
出生后2周开始需要补铁
在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前提下,经口补充更为安全
未接受EPO期间,2~4mg/kg.d
接受EPO期间,6mg/kg.d
建议对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补充一年
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者
生后两周内一般不必给予
如需更长时间TPN,可在肠外营养期间给予0.1~0.2mg/kg.d铁元素
制剂?右旋糖苷铁(诺华),糖二酸铁
关于EPO的应用
没有EPO对生成红细胞的驱动,2~8周龄补铁是无效的
生后2~3周开始,750IU/kg.w, 分2~3次皮下注射是安全有效的
依据出生胎龄和体重可应用4周左右
同时补充铁、维生素E和叶酸
早产儿贫血中输血的掌握
Hct或Hgb
对机械通气及氧的需求程度
代谢性酸中毒
体重不增
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
外科手术
                                 具体参见《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P638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PPT

下载地址

推荐PPT

热门PPT

网友评论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15 rsdow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红软PPT免费下载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