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疾病课件 > 心源性猝死原因PPT

心源性猝死原因PPT下载

素材大小:
2.73 M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ppt
上传时间:
2016-02-23 13:36:43
点击次数:
0
素材类别:
疾病课件
网友评分:

素材预览

心源性猝死原因PPT 心源性猝死原因PPT

这是一个关于心源性猝死原因PPT.这个ppt主要是了解它的含义,病因,诱因,危险系数,流行病学,药物治疗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心室颤动的主要电生理学基础。当心肌缺血时,心肌纤维的应激性及传导性都发生计多变化。蒲金野氏细胞由于缺氧、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等原因,导致自律性增强,室性早搏及早搏性心动过速便可增多,一旦发生室性早搏并落在心室易损期,便可产生心室颤动。另一方面,心肌缺血时,各部位的心肌纤维不应期长短不一,传导速度各异,呈现电的不均匀现象。有的部分心肌传导可明显减慢,甚至呈单向阻滞,形成室性早搏或心动过速,从而诱发心室颤动,乃至心室停搏而猝死。

心源性猝死原因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心源性猝死及心肺复苏
江干医院       李杨
心源性猝死
以心脏骤停的特征为基础,出现症状后一小时内未预料到的心脏原因死亡。
心脏骤停的表现:室颤,心室静止,电—机械分离。
流行病学
   年龄:高发年龄在45-75岁之间
  性别: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病史:大多数病人有既往心血管病史
  多发季节:冬季,气温越低,冠心病猝死发生越多
  多发时间:周一,凌晨至午后发生较多
  多发地点:家、送医院途中、公共场所 %
  诱因:情绪激动和劳累最常见
  先兆症状
 胸痛胸闷 70%   提示不稳定的心肌缺血
    心悸     38%  提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晕厥     30%  提示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心肌缺血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长期危险因素:可以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超重等。
近期危险因素:6个月内的心肌梗塞,梗塞后心绞痛,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包括AMI、OMI、不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
冠状动脉栓塞(如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冠状动脉炎
高血压病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右室心肌病等
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变
预激综合症心房纤颤、旁道前传 
长QT间期综合症
夹层动脉瘤
急性肺栓塞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心源性猝死分类
1、心律失常性猝死
   是指无致死性循环衰竭情况下,骤然的意识丧失和脉搏消失。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类型。
2、循环衰竭性猝死 ①由外周循环衰竭所致,如夹层动脉瘤破裂; ②由心肌泵衰竭所致,如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猝死的
        发生机制
心脏电生
    理状态
    不稳定
频发室早
多源室早
成对室早
RranT
短阵室速
持续室速
心肺复苏
概念:
  指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心脏骤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使循环和呼吸恢复,这些措施称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对象:
    心脏骤停→猝死
    心源性猝死 (SCD)是因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发生时在急性症状开始1h以内突然意识丧失。既往
    可有或无心脏病史,猝死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无法预知。
                成功的关键:                     速度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4分钟内初级心肺复苏,8分钟内高级心肺复苏
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成人心脏骤停中最常见。若未能在8-10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损害
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完整的心肺复苏包括
基础生命支持(BLS):此措施主要是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以保证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基本生命活动。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在 BLS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颤或起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
延续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初级心肺复苏
定义:支持基础生命活动,为重要脏器供氧
重要性:
     直接关系到心脏骤停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初级心肺复苏 适应症
呼吸停止:溺水、卒中、气道异物、烟熏、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创伤、心肌梗塞、昏迷等
心脏骤停:室颤、室速、心脏静止、电机械分离
如何判断心脏骤停
1. 意识丧失,深昏迷,呼之不应
2. 大动脉搏动摸不到
3. 叹气样呼吸或呼吸停止
4. 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5. 紫绀
初级心肺复苏 操作顺序
评估意识状态
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
心肺复苏的ABC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救生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D”除颤
面罩加压人工呼吸法
将病人的体位按以上方式摆放妥当,呼吸道清理通畅。
呼吸囊一端接通氧气,一端接通面罩,并将面罩按压在病人的口鼻处。
一人负责固定病人的头部,将面罩按紧在病人的口鼻处,以避兔周边漏气,另一人持续挤压呼吸气囊,面罩内加压注人氧气。
人工挤压气囊的频率为每分钟12~16次左右。
呼吸囊与面罩的接口处有一活瓣,可防止呼出气体被重新吸人到气囊中。
初级心肺复苏 救生呼吸
无氧气供应,潮气量10ml/kg(700~1000ml),在2秒钟内送入
有氧气供应(>40%),潮气量可减至7ml/kg(400~600ml),1~2秒钟内送入
换气充足的表现是可见到胸部起伏,呼气时可听到或感觉到气流。
初级心肺复苏 救生呼吸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两次进气期间应使气体彻底呼出
起初换气未成功→将头重新调整位置→再作尝试换气→仍不能换气→应行气道异物处理
避免胃扩张
单纯进行救生呼吸,每分钟10~12次(插管后应以12~15次/分),间隔4~5秒一次,频率过高会降低冠脉灌注压
初级心肺复苏 人工循环
评估:
  检查有无循环的征象(呼吸、咳嗽、身体移动) 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
  卫生保健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 颈动脉、股动脉)
胸外按压:
    ——无意识、无呼吸者先行两次救生呼吸
    ——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技术
使患者去枕,仰卧在硬板床上。
术者身体前倾,左手掌放置于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右手压在左手背部,两手交叉重叠,双手的重心必须在一条垂直线上
胸外按压技术
两手借助身体的重量向下按压,按压过程中始终保持肘关节伸直,不要弯曲;双肩、上臂、前臂与双手应保持为一条向下垂直的直线,这样就可使双肩的力量直接作用到胸骨上
垂直下压,深度4~5cm
下压后迅速完全放松,以利血液回流至胸腔
放松期手不要离开胸壁,减少对胸骨的冲击力
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产生有效灌注压
频率:100次/分
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抢救,按压与呼吸比均为15:2 (气管插管成功者仍可用5:1)
胸外按压的有效标志
缺氧情况明显改善;
瞳孔由大变小;
按压时可触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达60mmHg;
有知觉、反射、呻吟或出现自主呼吸。
注意事项
进行4个循环的通气-按压后,要对病人进行再评估,确定有无自主呼吸和循环的恢复。中断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
一般不要搬动病人,一定要搬动,则做好一切准备后,停止CPR,立即搬动,中断时间越短越好
初级心肺复苏 除颤-D
大多数成人非外伤性心脏骤停为室颤
成功除颤的可能性随时间延长迅速降低
             1分钟——90%;  5分钟——50%
             7分钟——30%;  12分钟——2%~5%
早除颤的定义是在接到呼叫后5分钟内除颤
医院内早除颤是指院内各处有除颤器,有经过培训可使用除颤器的第一抢救者,可在<3分钟内除颤
盲目除颤
指一旦发现心跳骤停,不论其发生机制如何,如果现场具备除颤器,应首先进行电击除颤,然后再确定其发生原因。
因为在心跳骤停病人中,室颤占了绝大多数,在70%~90%以上,尽管其中部分病人并非属于心室颤动或扑动,除颤治疗可能导致无效,但由于早期除颤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所以对所有心跳骤停病人采取这种做法,可以提高总体的复苏成功率。
电除颤治疗对抑制性心律失常与电-机械分离的病人无任何有效作用,但也未产生有害的作用。
室颤初发时为粗颤,此时的除颤成功率相对较高,而转为细颤后,表明心肌内形成弥漫性的折返,除颤成功率减低,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可使细颤转为粗颤,将提高除颤的成功率。
高级心肺复苏(ACLS) 内容
初级心肺复苏
除颤
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循环辅助装置
药物治疗
复苏后治疗
高级心肺复苏 除颤
指征:
室颤;
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药物治疗无效的室速
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宽而畸形的QRS波连续出现≥3次,基本规律,频率≥100次/分,ST-T与主波方向相反。
严重心律失常—心室扑动和颤动
是最严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心音和大血管搏动消失,血压无法测出。
立即行心肺复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电极板的位置
电极板分为心底和心尖部两个电极。心底部电极放在右胸上部,位于右胸骨旁第二肋间,即右锁骨内侧段的正下方;心尖部电极放在左胸外下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电极摆放的位置必须置于心脏的长轴线上,以便放电时对心脏产生最大的作用。
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要在10cm以上,否则放电时大部分电流将通过皮肤短路而不经过心脏,作用于心脏的能量将不足以产生作用。
电极板的位置
如病人佩有起搏器,除颤电极不能放置在起搏器上。目前起搏器安放的位置多位干左侧或右侧的锁骨下窝处。一般来说心底部除颤电极距离起搏器的位置至少要在8cm以上。
无论如何也不要将电极放在胸骨上,以免明显减弱除颤时放电时的能量。
电除颤时操作者必须使电极紧贴病人的胸壁,保证电极与胸壁的完全接触,避免对组织的损伤。如电极板与胸壁连接不紧密,可产生电火花而严重烧伤皮肤。
除颤操作步骤
设置:拨动旋转钮设置所需能量;
充电:其中心尖电极上带有充电按钮,按下后仪器开始充电;
放电:双手同时按下两个电极上的放电按钮,完成除颤过程。
除颤完成后将电极板仍固定于原位,以观察病人心电图的变化。
放电能量
对室颤,单相波形放电可从200J开始,无效则立即给第二次200~300J,再无效立即给第三次360J。室颤或无脉搏室速的双相波除颤建议能量150J
室速:能量取决于室速异常的形态学特征及其速率。
    —单形室速,不论有无脉搏—100焦耳
   —多形室速:—200焦耳
除颤方式
室颤→非同步放电
室速→可试用同步放电
      →但若是触不到脉搏,有神志不清、
      低血压、肺水肿、或QRS高度畸形而
      无法同步→非同步电击
电除颤注意事项
一线抢救人员必须熟悉除颤器仪器的所有部件、操作方法和简单故障的排除,事先反复演练是最好的方法。
除颤器必须始终保持在位,并定期检查各个部件有无故障,如有故障应立即更换;每次必须检查仪器充电时能否达到300瓦秒这一技术指标。除颤器平时要保持充电状态,并备用充电电池。
导电糊与除颤器在同一处保存,两者不允许分开存放。
放电之前确认病人身体与其他导体绝缘,警告其他抢救人员与病人脱离接触。
抢救现场有高浓度氧、吸人性麻醉药:须立即关闭并打开门窗通风,以防引起爆炸和火灾。
心电监护下发生室颤时的处理
室颤发生后的数秒钟之内病人首先感觉头晕、心悸,数秒钟后将出现意识丧失。如果医护人员在场发现室颤、室扑或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最好的办法是嘱病人连续性咳嗽。通过连续性胸泵作用在短时间内维持一定的循环压力,其作用可维持10余秒钟左右,尽管时间很短,但可能为其复苏争取到宝贵的时机。
如病人无力咳嗽,除颤器尚未准备就绪,抢救者可先在病人胸前叩击,但一次即可,然后立即开始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
在敦促病人连续咳嗽的同时,还应尽快地准备抢救工作。其中除颤器的准备应安排在首位,抢救者必须将除颤器电极准备就绪,打开充电开关,准备300J的能量。一旦病人无力继续咳嗽,将很快出现意识丧失,此时可立即予以电除颤。这种情况下的除颤成功率很高,部分病人可获得迅速复苏。
室颤/无脉搏室速处理程序
高级心肺复苏 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气管插管:
益处:气道隔离,减少误吸,保持通畅
                保证一定的潮气量,提供给药途径
适应症:
    ——无法用其他方法给无知觉的病人通气
    ——无保护性反射
高级心肺复苏 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气管插管注意事项:
先予3分钟高流量吸氧
插管操作中断通气不应超过30秒
再次插管前吸入纯氧15~30秒
位置确认:气囊位于声带下方
                       深度距门齿19~23cm
高级心肺复苏 药物治疗
给药途径:
若心肺复苏时尚无通道,应首先建立外周静脉途径
    ——优点:技术简单、并发症少、不中断心肺复苏
    ——缺点:药物到达中心循环的时间长
    ——只可考虑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
    ——药物应以弹丸式快速注射
    ——注射药物后立即给20ml液体注入
    ——抬高肢体10~20秒钟
高级心肺复苏 药物治疗
给药途径:
中心静脉输液线:
    ——优点:药物很快达到作用部位
    ——除颤和外周用药仍无自主循环时考虑使用
    ——需要有经验的人员,设备。有一定风险
    ——可使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离中心循环最近,但并发症多,需停止心肺复苏
    ——股静脉,穿刺容易,并发症少,但离中心循环较远,需插入一根长导管
高级心肺复苏 药物治疗
给药途径:
气管内给药:
    ——可给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
    ——剂量为静脉应用的2~2.5倍
    ——药物稀释至10ml
    ——用一根长导管插至气管插管的远端,注入药物
    ——快速加压通气数次
高级心肺复苏 药物治疗
给药途径:
心内给药:
    ——有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一次不宜超过5ml
    ——需要中断心肺复苏
    ——可用的药物有限,不能多次给药
    ——仅在无其他途径时才考虑使用
高级心肺复苏 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肾上腺素:
 目前建议心肺复苏时
推荐1mg静注,每3~5分钟重复一次,可考虑继以1~4μg/分中心静脉静滴
1mg剂量后无效可考虑用大剂量(未确定类,可接受但不推荐)
1mg静注无效超大剂量(0.2mg/kg)有争议(可接受但不推荐,支持证据少,有害的证据在增加)
 用于升压和有症状的心动过缓  1~10μg/分静滴
 可气管内给药
心内给药只可用于开胸按压或无其他给药途径时
高级心肺复苏 抗心律失常药
阿托品:
适应症:窦性心动过缓,交界区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
心肌梗塞时慎重使用
剂量:
    ——心室停搏:1.0mg静注,3~5分钟后重复
    ——心动过缓:0.5~1.0mg静注
    ——总量0.04mg/kg
多巴胺:
除血流动力学作用外,在阿托品无效的心动过缓中,现可用来代替异丙肾上腺素,5~20μg/kg/分静滴
高级心肺复苏 抗心律失常药
异丙肾上腺素:
在心动过缓病人,阿托品和多巴胺无效又无法行临时起搏时使用,但非首选
扭转性室速等待临时起搏时使用(未确定类)
剂量:2~10μg/分静滴
不应用于心脏停搏。不应使用高剂量
高级心肺复苏 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碳酸氢钠:
用于原有酸中毒、高血钾、某些药物过量和长时间心肺复苏的病人
应用原则:宜小不宜大,宜晚不宜早,宜慢不宜快
应用时机:除颤、心脏按压、插管、通气及1次以上的肾上腺素注射后才考虑用
降温
意义:减少脑细胞代谢和氧耗量,保护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神经系统病残率。
方法:头部冰帽,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高级心肺复苏 几个重要的问题
累计30分钟以上的高级心肺复苏,始终没有自主循环的恢复,应考虑终止。
如在任何时间恢复过自主循环,应延长复苏的时间。
其他情况如青壮年、药物过量、低温、交通事故等情况时应考虑延长复苏。
抢救过程中的医护配合
急诊乃至所有医护人员均应当接受急救技术的培训
在抢救现场由复苏团队组长指挥
负责指挥的组长负责下医嘱
执行口头医嘱
操作上不分医生护士,但通常应当有操作最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和气道
静脉给药时,应当选用大的近心静脉
给药方法应当是快速推入,而不是缓慢滴入
准备所有可能使用的抢救器材
复苏团队有效调动
组长和组员角色
组长和组员各自重要性
熟练团队增加复苏的成功率
描述有效复苏关键元素
协调团队操作,同时确保持续的高质量CPR除颤和心率评估
气道
按压者                               iv/io/药物
                        CPR患者
观察者/记录者                     监护仪/除颤仪
组长
复苏团队有效调动的要素
复确认式沟通
明确的信息传达
明确的角色和责任
了解自己的不足
知识分享
建设性干预
再评估和总结
互相尊重

心源性猝死原因PPT

下载地址

推荐PPT

热门PPT

网友评论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15 rsdow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红软PPT免费下载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