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疾病课件 > 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

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下载

素材大小:
122.00 K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ppt
上传时间:
2016-02-25 16:59:48
点击次数:
0
素材类别:
疾病课件
网友评分:

素材预览

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 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

这是一个关于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来自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PPT,主要是了解它前言,病原学,流行病学,病例定义,临床诊断,治疗,疫情报告,疫情应急,防控措施等内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手  足  口  病
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5
内容
前言
病原学
流行病学
病例定义
临床诊断
治疗
疫情报告
疫情应急
防控措施
前言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病原学
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
埃可病毒(ECHO viruses);
肠道病毒71型(EV71)。
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病原生存特点
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2010年截至5月4日,全国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27278例,同比上升超40%,其中死亡260例,同比上升142.99%,重症病例5454例,同比上升66%。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2010年1月1日至5月13日,鄂州市共报告266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死亡1例(鄂城区花湖镇1例)。报告发病率为26.74/10万;报告病例数较2009年同期(253例)增加13例。
时间分布:鄂州市报告病例月分布图显示,自2010年3月15日起,鄂州市报告病例数开始上升,4月20至5月10日为高峰期。按发病时间分析,3月15日起发病人数逐渐增多,至4月20日达到高峰(14例)。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地区分布:鄂州市报告病例数按地区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鄂城区(184例)、华容区(66例)、梁子湖区(15例)。报告发病率按地区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鄂城区(31.09/10万)、华容区(27.75//10万)、梁子湖区(9.08/10万)。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年龄、职业分布:266例报告病例中,男性173例,女性93例,性别比为1.86:1。最小 9个月,最大 10岁,以3岁及以下幼儿为主(219例,82.33%),发病率较高的年龄组为1岁、2岁、3岁年龄组(见表1)。职业分布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散居儿童(197例),占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总数的74.06%;其次为幼托儿童(57例)与学生(12例),分别占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总数的21.43%、4.51%。
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
小结
   近日来,鄂州市手足口病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仍有局部暴发或聚集性发病的可能,针对目前疫情现状,要继续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及时总结和交流救治经验,提高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报告及救治能力以减低病死率。疾控机构要继续加大对托幼机构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督促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和预防指导,教育公众要积极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的个人防护,减少疾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流行病学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临床表现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临床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病例定义
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病例定义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热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治疗
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
(三)心肺衰竭阶段 ;
(四)生命体征稳定期 。
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疫情报告
报告内容与方法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疫情报告
1、手足口病病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或死亡1例或1例以上如手足口病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请按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管理的相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2、媒体报导、公众投诉或存在其他可能引起公众恐慌或其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
疫情报告
报告方式、时限:
  在发生多、暴发疫情时,幼托机构或学校应当在24小时内用电话、传真等便捷的方式向属地地段保健科或属地疾控中心报告相关信息。
疫情应急处理
散发疫情由基层卫生院在疫情网络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访视,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指导集体单位和病家采取控制措施;
多暴发疫情由区疾控中心和基层卫生院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4小时内共同完成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疱疹液、咽拭子等标本。
应急措施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对诊断明确的手足口病儿童,必须在家隔离或医院至症状完全消除,复课必须具有当地卫生院防保组的复课证明。
2、幼儿园、学校每日做好晨午检工作,发现具有手足口病疑似症状者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儿童到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做好晨午检记录和缺课登记工作。
应急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病家或幼儿园每日下午放学后对教室地面、桌椅、门把手、玩具、洗漱用具、厕所等进行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肠道病毒消毒方法。同时做好开窗通风及个人卫生工作。
应急措施
保护易感者
 1、避免健康儿童与患病儿童接触;未发生病例班级的儿童应避免与已发病班级的儿童接触。
 2、做好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板报、广播、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让学生、教师和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个人预防措施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集体单位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放假措施。
集体单位预防控制措施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什么情况下应该洗手
工作前和工作后。
吃饭前。
接触清洁物品、搂抱婴幼儿前。
外出归来。
接触钱币之后。
便前便后。
到医院看病或者接触病人之后。
正确洗手法
一、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正确洗手法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手足口病讲座内容PPT模板:这是一个关于手足口病讲座内容PPT模板,来自新建县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涂中兴的PPT,主要是了解手足口病概述,EV71感染特征,手足口病的诊断,诊断标准(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等内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防治课件PPT素材:这是一个关于手足口病防治课件PPT素材,主要是来自珠海市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李杨艺的PPT,主要是了解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怎么做好儿童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PPT:这是一个关于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PPT,主要是来自枣阳市平林镇卫生院贾正勇的PPT,主要是了解一、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与监测。二、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三、手足口病的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讲课课件PPT

下载地址

推荐PPT

热门PPT

网友评论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15 rsdow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红软PPT免费下载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