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小:
- 1.454 MB
- 素材授权:
- 免费下载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传:
- ppt
- 上传时间:
- 2016-12-26
- 素材编号:
- 75305
- 素材类别:
- 地理课件PPT
-
素材预览
这是一个关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课件PPT模板,这节课主要是了解城市发展的两条思路,城市的两种功能,从产业功能看城市规模,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来看,城市交通污染和能耗情况的比较 ,如何理解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采取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等介绍。一是集中主义的发展思路,主张将大都会作为主要的城市化手段;主要优点是:经济能量高度集中,人口高度密集,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集散中心,也有完备的金融服务和交通枢纽;它不仅连接着国内各地的市场,而且还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渠道;大都会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二是分散主义的发展思路,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更加有效。大都会产生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乱占耕地,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更多内容,欢迎点击下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课件PPT模板哦。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课件PPT模板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地理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1. 大城市和小城镇:两条道路之争
一是集中主义的发展思路,主张将大都会作为主要的城市化手段;主要优点是:经济能量高度集中,人口高度密集,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集散中心,也有完备的金融服务和交通枢纽;它不仅连接着国内各地的市场,而且还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渠道;大都会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是分散主义的发展思路,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更加有效。大都会产生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乱占耕地,交通拥挤等城市病。
1.2 城市的两种功能
反对大城市道路的思路没有区分城市的两种功能:
城市的非生产功能:包括衣食住行、教育、文化、娱乐通等方面的职能。
城市的生产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耕地占用等不能归咎于大城市本身,这是一定技术条件下,为发展工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技术相同,要取得同样的工业发展,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最后污染的结果,给交通增加的压力,以及占用的耕地都是一样的。事实上,“城市病”并非产生于大城市的非生产功能,而主要是由于在大城市中发展大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所造成的。
1.3 从产业功能看城市规模
我国乡镇企业(大都集中在小城镇)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 %左右,其工业废水及其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的14个指标中,除了4个低于25%外,都在25-88%之间,这说明小城镇污染程度相对其产值而言大大超过大中城市。(以上比较基于1995年的数据)
1.4 从非生产功能比较两种道路的优劣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人均建成区一般都是越来越大,解决一个非农人口“住”的问题,大城市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很高的效率。除200万及以上的城市增长较快之外,50-200万之间的城市的增长速度都很慢,把50万以上的所有城市都加起来,人均占地面积合计增长了9.16%,远远低于20万以下的小城市的27.49%。
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来看
从表2可以看出,1990年到1995年期间人口规模50-100万的城市用地的弹性最小。虽然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用地弹性系数也比较大,但是如果把它们中间已经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也算进来,则这两个系数要小得多,不会大于20万以下城市的1.91。如果加上我们前面所讲的,有些耕地实际上是在城市执行“产业功能”时被占用的,城市规模与该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是正相关的,考虑到这一差别,仅就纯粹消费功能的用地而言,20万以下城市应该是最大的。
1.42 城市交通污染和能耗情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密度由低到高,每周人均运用所有的方式所出行的距离之和也不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使用小汽车次数下降引起的。与小汽车出行里程的变化趋势相反,人们依靠公共汽车、铁路和步行等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却随着人口密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实际上,表4与表3非常相似:人口规模越大,使用公共汽车、铁路和步行等清洁交通方式一般会上升,人口规模越小,使用小汽车这种人均能耗和人均污染严重的交通工具就会上升。
澳大利亚学者纽曼和肯沃斯在198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许多变量与人均汽油使用量没有显著的关系,独独人口密度不一样,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人均油耗呈一种上升的趋势。
1.5 城市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要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形成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这一战略实质上是要形成一种“集中—均衡”式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
所谓集中,是指在较小区域范围内集中开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活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所谓均衡,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若干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市化地区,并在全国国土空间上相对均衡分布,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4. 发展大城市的实证分析
表5:城市规模统计划分标准 单位:万人
4.1 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于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从农村居民点(自然村)-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其人均占地面积(平方米),依次递减为170 -154 - 143- 108 - -88-75。即使从小城镇建设成效最高的苏锡常地区来看,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平均已达到1.53平方公里,但平均每个建制镇的常住人口仅为6384人,建制镇的人口密度为4169人/平方公里,不到国家标准的一半。小城镇用地存在着严重的不经济现象。据测算,我国建制镇单位土地面积的建筑容纳量即容积率还不到0.2。全国小城镇可盘活的用地在30%以上
4.11 采取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到2020年,在预计人口14亿、城市化水平60%的前提下,若实施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即60%的城市人口分布在特大以上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人口比重分别为0.19、0.14、0.1、0.09、0.08,全国城镇建成区占地总量:164780平方公里;
4.12 采取小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建设用地将增加18884.6平方公里
根据同样预测,若实施小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即60%的城市人口分布在特大以上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人口比重分别为0.08、0.09、0.1、0.14、0.19,全国城镇建成区占地总量:183664.6。
从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来看,大城市在创造同量GDP的条件下,其污染物排放量远远低于中小城市。而且,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以1995年为例,当时坐落在全国各个城镇的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国GDP的25%,但所排泄的各种污染物,大都超过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25%。
从解决就业问题来看,大城市远比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只有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吸收较大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大城市更容易养活穷人。
4.4 超大城市人口仍有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660个,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400-1000万城市11个,100-400万以上的城市113个,50-100万城市114个。
英国《每日电讯报》于1月25日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超级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型都市排行榜,共有25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入选。日本东京市以3420万的人口总量稳居第一,而中国的广州市则以2490万的人口总量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韩国的首都首尔,人口总量为2450万。除了广州之外,中国另外两座上榜的城市是排名第10的上海和第20的北京。
上海人口密度仅相当于面积相同的日本相应地区人口密度的一半;我国东部一些核心发达区域站全国土地面积2.59%,集中了33.64%的GDP,但只拥有全国13.32%的人口;美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最高的14个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3%,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的50%;日本东京都、大阪府、神奈川县三个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75%,却生产了全国31.21%的GDP,拥有全国22.94%的人口。我国四个经济特区的人口密度都比土地面积相当的纽约等都是区的人口密度低一半。韩国首尔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
目前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开发模式,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走空间集约发展道路。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城市化地区要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建成区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中国的城市群与世界城市群相比,落差还很大。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相比,美国的大纽约、五大湖等三大城市群占整个美国经济总量的67%,日本的大东京等三大城市群占整个日本经济总量的70%以上,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只占整个中国经济总量的40%,其中,长三角占22%左右。在城市首位度方面,纽约占整个美国经济的22%以上,东京占整个日本经济的24%以上,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上海仅占全国经济的5%。“大城市不凸起,中小城市上不来,城市群就没有竞争力”。此次长三角规划突出世界级城市群的定位,应该说很有针对性。
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规划涉及三大都市群发展外,其他区域发展规划也都涉及城市群建设,如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等。西部目前正在规划中的也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
慎重对待农村社区建设
要把城镇化战略改为城市化战略
用“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取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
对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中等城市水平的镇,尽快升格为市;
严格限制小城镇的新建,控制已建制镇在空间上的扩展
5.政策建议
我国的城镇按行政级别划分,既包括660个县级及以上的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也包括19683个县级以下的镇(包括县政府所在的城关镇和其他建制镇)。官方和部分学者习惯于使用城镇化概念,旨在强调农村转移人口的去向,不排除为数众多的小城镇。但这些建制镇平均人口也就1万左右,绝大部分不具备现代城市的功能。城市化概念比城镇化更科学。
英文中只有城市化(urbanization),没有城镇化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命题的矛盾;
城市化着眼于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镇化易导致小城镇遍地开花;
通常都是提城市群或都市群,而不提城镇群;通常都把农民与市民并列,而不是与镇民并列;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村居民的市民化,而不是镇民化;
温州市要把等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
显然,所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也并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同步发展或平行发展。
根据人口、土地、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地位和比重一定是有高低大小之分的。
要取消对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的限制。
5.4 加强重点镇、中心镇和城关镇建设
首先要把重点放在2000左右的县城;
其次是有特殊产业和市场的建制镇;
再次是具有特殊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镇(可发展旅游休闲体育产业)
最后,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主要功能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医疗和教育的条件。要防止农村社区建设走偏。
5.5 把城市化与城市建设区分开来
城市化本质是:伴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即农村居民的市民化。温家宝总理曾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李克强总理也曾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与城市化相关的是要着力降低阻碍农民工进城落户和迁徙人口定居的门槛,即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而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旨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投资环境以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改善现有城市居民(包括原市民和新市民)的生活和社交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
与城市化相关的指标
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相关的指标
要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扩展
在最近一轮造城运动中:
12个省会城市规划建城55个;
144个地级市有133个规划建新城200个;
161个县城有67个规划建新城;
已公布规划面积的96个新城占地6105平方公里。
天津滨海新区2020年规划建设面积10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只有600万。
2011-2012年部分城市新区建设情况(人口:万;面积:平方公里)
5.6 消除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歧视,承认农民自主城市化合法性
5.7 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取代所有制歧视
现行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用于房地产开发;而农业用地要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又必须通过国家的征地行为使之由农村集体所有转变为城市国家所有才能实现,这实质上是在用土地所有权管制代替土地用途管制,用征地行为垄断城乡之间土地产权的变更。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弱化了国家土地用途管制的功能,而且抑制了土地产权的交易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5.8 建立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机制
中央政府可将地方政府将外来务工人员转变为本地市民的数量与下拨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与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挂钩,与官员的政绩考核及升迁挂钩,从而使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成为地方政府官员的自觉行为。
发言结束,谢谢各位!
古城镇考ppt:这是古城镇考ppt,包括了福建土楼,承启楼——土楼之王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小城镇建设ppt:这是小城镇建设ppt,包括了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城镇建设及运营资金财政保障现状,小城镇建设资金筹资渠道及相关政策文件梳理,案例启示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城镇体系规划ppt:这是城镇体系规划ppt,包括了导言,指导思想与目标,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城镇空间规划,城镇发展支撑体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