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小:
- 2.64 MB
- 素材授权:
- 免费下载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传:
- ppt
- 上传时间:
- 2016-01-30
- 素材编号:
- 28603
- 素材类别:
- 人物PPT
-
素材预览
这是一个关于孟子两章PPT课件主要介绍了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孟子》一书、性善论同性无善无恶论的对立、孟子对性善说的论证、道德的价值、作用与人生理想等内容。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孟子两章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人物PPT类型的PowerPoint.
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主讲人:帅 青
2011年10月21日
主讲内容
一、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二、性善论同性无善无恶论的对立
三、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
四、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
五、重义轻利的动机论
六、五伦关系及其准则的确立
七、《孟子》成语、俗语
一、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童年
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了。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青少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分为七篇,主要内容记载孟子与诸侯、时人、弟子的谈话,基本上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体系。同时《孟子》中也保存了被孟子视为“异端”的学说,如杨朱、许行、告子等。
今存《孟子》七篇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一书的要点略举如下:
1)谈哲理,穷究心性,证成性善之旨。如《告子》上下篇,《尽心》上篇。
2)政治学说,发挥民本主义,排斥国家功利主义,提出一些经济设想。如《梁惠王》上下篇,《滕文公》上篇。
3)一般的修养。提倡独立自尊的精神,排斥个人功利主义。《滕文公》、《告子》、《尽心》最多。
4)历史人物批评,借助古人言论行事,证成自己的学说。以《万章》篇最多。
5)对于其它派别的争辩。主要是辟杨朱、墨家,对告子论性之辩难,对于许行、陈仲子之呵斥,对于法家政策的痛驳。
6)记载孟子出、处、辞、受及日常行事等。
读《孟子》大致有修养与学术研究两目的。
《孟子》一书古今重要的注解本:
《孟子》注释书最古者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宋代孙奭作疏,《孟子注疏》,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宋代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中,中华书局出版“新编诸子集成本”;
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及“十三经清人注疏”本都收此书。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另外清崔述《孟子事实录》,《崔东壁遗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为谨严的孟子小传。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 孟子》长于论辩,不仅逻辑严密,善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而且富有气势,喜用排比句,如长河大浪,滚滚而来,咄咄逼人。其行文通俗流畅,无生硬语。
二、性善论同性无善无恶论的对立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所处的时代关于人性问题有三种意见:
《孟子·告子上》载: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
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1)人性既不善也不恶。2)人性既可善又可恶。3)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
孟子主张性善论,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 萌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
—— (孟子《公孙丑上》)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他非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孟子《告子上》)
◆ 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
2、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
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
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驳之云:“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 孟子对于人与禽兽之别的论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对性善说的论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强调仁、义、礼、智。
但孟子也承认人还有其他成分,这些成分本身无所谓善与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不应该认为是“人”性的部分。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如上的“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此四端扩而充之而可以为圣人。
三、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
“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阳明子重提良知。 良心、良知、良能,三者不是同义词,它们三者关系大致是:良心在传统哲学中叫做“本体”,中国哲学讲“体用”关系的与“用”相对的那个“体”。有其体必有其用,然后发用流行,这就是良能。
人心——人性——知天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万物—内省反思—快乐
勉励行恕道——近仁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心。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
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道德的价值、作用与人生理想
孟子推崇道德价值,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具有天赋的善性,即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的萌芽,倘若人们自暴自弃,丧失了天赋的善性,也就与禽兽无异。所以道德价值实质就是人的价值所在,因此人应当志于仁义,自动奋发,积极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实现人的价值。
四、以性善论和良知论 为基础的修养论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善的萌芽;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同样是有德之人,由于道德水平不同,又有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六种之分,他认为这些都是后天修养不同所致。因此,在他看来,正确有力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鉴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的修养功夫——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说提出的前提:不动心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 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
直养而无害——浩然之气的必由之路
*公孙丑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 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 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养好浩然之气就可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五、重义轻利的动机论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他认为,作为一种处事原则,只能讲义,不能讲利。对人民进行教育,处理人和人之间、国和国之间的关系,也只能讲义,不能讲利。但是,他并不反对统治者要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
孔孟都是耻言利的。《孟子》一书开头记载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就得到了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一番说教。儒家讲求“义利之辨”,把义与利对立起来,重义轻利。我们知道,孟子是以辟杨、墨为己任的,而墨家是主张功利主义的。例如儒墨都讲“仁者爱人”,儒家认为这是出于人的本性,而墨家认为兼爱之道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故如此。墨家主张薄葬的理由是认为厚葬久丧对社会有害无利,而儒家认为厚葬是求人心之所安。
孟子言义利之辨:
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孟子言义利之辨,极言仁义之利,言利反足以招不利。但并不是为了最终得到利而行仁义,戒言利者,乃以其终将失利而戒之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六、五伦关系及其准则的确立
“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这样就把“五教”所指纯粹的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相联系,将属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君臣、朋友关系纳入伦常范围。
父子有亲: 即父子有骨肉亲情。肯定了父子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确定了父子之间各自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父有抚养子的义务,亦有要求子奉养的权利;子有要求父抚养的权利,亦有奉养父的义务。与此相联系,父有教育、支配子的权利,子有孝敬、服从的义务。
君臣有义:即君臣有礼义之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君和臣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名分的礼和道。君有挑选、擢升、罢免、教育、使用臣的权利,亦有予臣俸禄、爱护、保障臣民生活和利益的义务。臣有尊重君主、服从君主、事奉君主、为死去的君主服丧的义务,亦有要求君主“使臣以礼”、照顾臣的生活和利益、自由选择君主的权利。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
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肯定夫妇间有一定的界限,明确了夫妇各自的职责,即女主内,男主外。孟子在描述当时婚嫁礼俗时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滕文公下》)这里孟子把“无违”、“顺”作为妇女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就否认了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权利,具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倾向。
长幼有序: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有尊卑之序。也就是说,在宗法等级制社会里,长幼所处的地位有等级上的差别,长者为尊,幼者为卑。孟子认为年龄是天下公认的宝贵东西,“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公孙丑下》),即以长者为尊。孟子把“长幼有序”作为“五伦”之一,旨在强调长者、尊者的地位,使幼者尊长、敬长,并真心诚意、自觉自愿事奉长者,服从长者,以淳化社会风尚,维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
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所谓信,即诚实,言语符合事实。与“五伦”中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相比,朋友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既不受血缘、家庭、地位、阶层、年龄、职业等相对固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的限制,又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彼此的联系只是情感和道义上的联系,这就是友谊。相互坦诚,诚实不欺,才能加强这种联系而不中断;只要有丝毫欺诈和不实,友谊就会随之葬送,所以孟子以“信”为交友之本。
五伦意义
孟子重视“五伦”,主张统治者设庠序学校以教民,使其明白“五伦”的道理,要求人们以尧舜等圣人为榜样,努力按照“五伦”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孟子提倡“五伦”,目的是为了借道德的力量,保护和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巩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是“父子有亲”所强调的骨肉亲情,“长幼有序”所包含的尊老、敬长意识,“朋友有信”所提倡的诚信之德,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对伦理的具体涵义
人与人相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五伦里面只有父母跟子女这一伦不是相对的,别的都相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只有父母跟子女不是相对的是一种单向的,其他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夫妻,夫妻两个感情不好,吵架,这是相对的,没有说谁一定要听谁的话。譬如兄弟,兄弟可以阋墙于内,团结对外,在家里面兄弟打成一团,在外面很团结,这种事情也常常发生。朋友更是如此,交朋友一定是有一段时间处的不错,后来个人的观念改变,志向调整了,忽然就翻脸了。
七、《孟子》成语、俗语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
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
怨天,不责怪人。
(4)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5)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6)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7)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8)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9)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10)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11)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12)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13)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14)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 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15)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16)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 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17)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 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参考文献
※ 1. 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
※ 2.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
※ 3.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 4. 傅佩荣:《解读孟子》
※ 5. 杨泽波:《孟子评传》
※ 6. 吕涛: 《孟子评传》
※ 7.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
※ 8. 百度网百科庄暴见孟子ppt:这是庄暴见孟子ppt,包括了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梳理文意,思考:孟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请欣赏孟子高超论辩的艺术,高考链接,名句填空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孟子见梁惠王ppt课件:这是孟子见梁惠王ppt课件,包括了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孟子性善论ppt:这是孟子性善论ppt,包括了性善論與四端說,持志、養氣與成德工夫,持志的意義是在孟子評論告子「不動心」之說時所詳細交代的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