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疾病课件 > 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

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下载

素材大小:
1.34 M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ppt
上传时间:
2016-02-06 13:41:33
点击次数:
0
素材类别:
疾病课件
网友评分:

素材预览

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 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

这是一个关于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主要是来自北大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武敬的PPT,主要是了解它的概念,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虫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8篇,包括29种疾病。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虫媒传染病的概况,包括:(1)虫媒传染病的起源、分类、流行特征及其防治。(2)主要媒介节肢动物生态特征、传播的疾病及防制。第二篇主要介绍虫媒病毒性疾病,包括登革热、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国内常见的传染病。第三篇主要介绍虫媒立克次体病与埃立克次体病。包括恙虫病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等。第四篇主要介绍了虫媒细菌笥疾病,如 鼠疫等。第王篇主要介绍了虫媒螺旋体 感染性疾病,包括莱姆病和蜱传性疾病,如丝虫病。第八篇主要介绍了虫媒传染病常用实验技术。

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常见虫媒传染病的诊治
北大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武敬
   主要内容
疟疾
登革热
恙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    疾 (malaria )
概述
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
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
病原学
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流行病学史
传染源: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按蚊
易感性: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以夏秋季节  
                 多见
临床表现
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
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四期。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12-30d,长者可达1年左右:卵形疟和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11-16d,三日疟为18-40d。
前驱期
初发患者发作前3-4d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寒和低热等。此期镜检多为阴性。
临床表现
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和脾大。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36h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临床表现
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
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黑尿热、贫血、低血糖、肾功能不全、循环衰竭、肝功能异常、肺水肿、异常出血等。
其他特殊类型
脑型疟
先天性疟疾
输血后疟疾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实验室诊断: (I)病原学诊断
                         (II) 血清学诊断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诊断:厚薄血膜染色镜检
镜检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最可靠的惟一方法
病原学检查就是直接在显微镜下镜检到疟原虫(小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以检查厚血膜为主,薄血膜主要用于虫种鉴别
适当的取血时间,一般是在患者发作数小时至十余小时
厚薄血膜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将玻片划成三分,厚血膜应位于靠左侧处,薄血膜从中间起至右格中部止。右端空格供记录姓名、编号或贴标签
厚血膜:血量为5立方毫米左右(一小滴),自内向外回转扩大,涂成直径0.8-1.0厘米大小,厚薄均匀血膜
薄血膜:血量只需0.5-1.0立方毫米左右(约半颗粒大小),涂成舌状,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
治疗
 抗疟原虫治疗:常用氯喹+伯氨喹
 1. 控制现症发作:首选氯喹,可杀RBC内各期疟原虫 (青蒿素 及其衍生物、磷酸咯萘啶、哌喹、盐酸氨氛喹啉、盐酸甲氟喹、其它)
 2.防止复发和传播:伯氨喹对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有杀灭作用,对配子体有杀灭作用。
 3.用于预防:乙胺嘧啶,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裂殖体。
 4.脑型疟疾发作治疗:可选用青蒿琥酯、氯喹、奎宁、磷酸咯萘啶。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根治患者(氯喹+伯氨喹);治疗带虫者(乙胺嘧啶+伯氨喹)
      2.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防蚊。血液严格管理。
      3.保护易感者:
        预防性服药:适用于高疟区健康人及外来人群,可选用氯喹、耐氯喹者选用甲氟喹、乙胺嘧啶或多西环素。
        疫苗:由于疟原虫抗原性的多样性,给研制疫苗带来很大的困难。
登 革 热
(Dengue fever)
概述
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临床根据表现分为典型、轻型、重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伊蚊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感染后免疫力:
                     同型:长期
                      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
流行特征:
地理分布-地区性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性
夏秋、雨季,5~10月
一定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4~8天
△典型:
1.发热:
        急起   (80%)
        高热    39~41℃
        短程    2~7天
     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伴发毒血症状:
骨、关节、头、肌肉痛
     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
     四肢,关节及脊背
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
颜面、颈、胸背充血
临床表现
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
  早期:      皮肤充血
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
      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
      持续3~4天,不脱屑
血小板过低:  瘀点
3.出血:5~8病日,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
临床表现
△轻型:低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被忽视。
△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
           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PLT↓
                血清学:  临床诊断
                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
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
2. 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退热后24~48小时
3.抗病毒:利巴韦林
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不足以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
 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
恙  虫 病
(Tsutsugamushi   Disease)
概述
   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
传播途径:恙螨叮咬。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率高,多发于夏秋季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我国东南地区多见。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
濳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急起高热、伴寒战,体温于1~2日内达39℃~41℃,多呈弛张热型;
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可有幻视或幻听;
临床表现(常见体征)
淋巴结肿大
肝脾大
皮疹
焦痂与溃疡
相对缓脉
实验室检查
血  象 : WBC    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外斐反应
            抗    OXk阳性
            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
病原体分离:
            小白鼠腹腔内接种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野外活动史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焦痂或潰疡
                      淋巴结肿大,皮 疹
                      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阳性
                         病原体分离
治疗
氯霉素(或四环素):
       成人2g/d
       儿童25~40mg/(kg·d)
       4次分服
       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天
强力霉素:0.2g/d,连服5~7天
预防
消灭传染源:灭鼠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iphalitits  B)
概述
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
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流行病学
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 )
      猪饲养广而种群更新快。自然界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库蚊、伊蚊、按蚊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蚊虫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终身带病毒。
流行病学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乙脑主要分布在亚洲。
      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极期、
          恢复期、后遗症期。
临床表现
初期: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临床表现
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体温39~40℃以上,可持续数天。
(2)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同时合并有外周性呼吸衰竭。
(5)脑膜刺激征: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诊断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1.血RT:WBC10~30×109/L,N80%以上
  2.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WBC多数在50~500×106/L之间,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3.血清学检查:可测定IgM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
  4.病毒分离
治疗
一般治疗: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
        给予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治疗
对症治疗
       1.降温: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亦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2. 抗惊厥或抽搐
       3. 治疗呼吸衰竭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隔离患者,加强家畜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3、预防接种:应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重点是10岁以下儿童及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

虫媒传染病防治知识PPT:这是一个关于虫媒传染病防治知识PPT,主要是了解他的概念,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虫媒传染病防止要点,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虫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8篇,包括29种疾病。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虫媒传染病的概况,包括:(1)虫媒传染病的起源、分类、流行特征及其防治。(2)主要媒介节肢动物生态特征、传播的疾病及防制。第二篇主要介绍虫媒病毒性疾病,包括登革热、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国内常见的传染病。第三篇主要介绍虫媒立克次体病与埃立克次体病。包括恙虫病

虫媒隔离的传染病PPT

下载地址

推荐PPT

热门PPT

网友评论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15 rsdow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红软PPT免费下载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