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疾病课件 >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下载

素材大小:
4.14 M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ppt
上传时间:
2016-02-14 11:31:27
点击次数:
0
素材类别:
疾病课件
网友评分:

素材预览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这是一个关于病毒性肝炎PPT课件,主要是介绍了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要点,预防等内容。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诊断、隔离、报告、治疗及处理,以防止流行。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学习方法
概述
病因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
治疗
预后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授课内容
概念
病因与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诊断要点
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要点
预防
肝炎病毒引起
特点: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发病率较高。
临床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
分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 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输血传播病毒(TTV)等是否引起病毒性肝炎尚未有定论。
4.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
黑猩猩、狨猴和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
外壳: HBsAg和前S基因的产物(前S基因1和前S基因2与HBV感染有关系)
核心:DNA多聚酶、环状双股DNA、 HBcAg和HBeAg
黑猩猩和恒河猴是易感动物
抵抗力强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
HBsAg---HBV感染的一个指标,无传染性。
急性感染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转为慢性可能。
血清HBsAg阳性提示已感染HBV或HBsAg携带者
HBV感染后2-6周ALT升高。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抗-HBs是感染HBV后唯一的保护性抗体。特点是出现迟,滴度低,持续时间长(数年)
抗-HBs阳性提示HBV感染恢复期或层感染HBV
HBsAg和抗-HBs同时并存,提示患者体内免疫紊乱,多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和重症倾向。
  (2)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和抗-HBc) 
•  HBcAg---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和抗原性,使感染者产生抗-HBc
•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   
                            毒活动的标志。急性感染可持续6-18周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以往感染的标志。急性感染后6-12个月出现
(3)e抗原抗体系统(HBeAg和抗-HBe)
• HBeAg阳性---感染早期,HBV在体内复制,有传染性的重要标志。多出现在无肝硬化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HBeAg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 抗-HBe阳性---恢复期后期。HBV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 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有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大三阳,小三阳
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在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体现是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也是村庄名称。
所谓乙肝“小三阳”是指在乙肝的“两对半”检查的五项指标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而在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所体现形式是HBsAg(+)、HBeAb(+)、抗HBc(+)。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抗HBs)3.е抗原(HBeAg)4.е抗体(抗HBe)5.核心抗体(抗HBc),
抵抗力
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度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以灭活。
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各种血清学标志动态变化
4.抵抗力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5.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1.形态结构
      HDV是单股负链RNA缺陷病毒,其自身不能复制。
存在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细胞、血液和体液中。
(五) 戊型病毒性肝炎
1.形态结构
为无包膜球形颗粒
 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中
2.抗原抗体系统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抵抗力
     HEV碱性情况下较稳定,对高热、氯仿、氯化
 铯敏感。
二、流行病学(甲乙丙、丁戊)
内容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
(四)流行特征
4、流行特征
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一秋冬季节为主
年龄多在14岁以下
男女五明显差异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HBeAg慢性携带者,是乙肝重要的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注射途径
生活上密切接触
母婴、血液、手术
3.人群易感性:婴幼儿及青少年
4、流行特征:
一般呈散发
乙肝在儿童中多无症状,15-30岁。 HBsAg携带者农村高于城市,男多于女,儿童高于成人,且呈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我国是乙肝感染的高发区。
•人对HBV普遍易感。
   •人感染HBV后可获得持续性免疫力,其标志是血 
     清中出现抗-HBs,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续性与抗-
     HBs滴度成正比。
4.流行病学特征
•  地区差异
   •  性别差异
   •  无明显的季节性
   •  以散发为主
   •  有家庭聚集现象
   •  婴幼儿感染多见
(五) 戊型病毒性肝炎
1. 传染源:同甲肝。
2. 传播途径 :同甲肝。
3. 人群易感性
    青壮年。
    戊肝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1~2年内不易再感染。
4、
2、乙型肝炎
免疫反应正常者
免疫反应亢进的患者
免疫反应低下者
3.丙型肝炎
与乙肝类似,也以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
(二)病理解剖
1. 基本病变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为基本特征。
2. 各类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概   述
甲型、戊型肝炎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相似,持续性感染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细胞癌。但丙型肝炎症状轻,慢性发生率比乙肝高。
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已有HDV感染状态。
潜伏期
   HA     一个月左右(2-6周)
   HB     平均70日( 6周-6个月)
   HC      平均50日(35-82日)
              HD      平均40日(10-70日)
   HE       平均30-40日。(10—60天)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1.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4个月、甲肝明显)
1、急性肝炎病人迁延半年以上
症状轻
体征少
ALT轻度或反复升高为主。
病程自限性,预后较好,仅仅少数患者转为慢活肝或肝硬化。
诱因      过劳
   营养不良
   过度饮酒
   应用损肝药物
   妊娠
   感染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病程10-14日)
急黄肝起病,10日内迅速恶化。
症状:神经系统(精神神经症状、行为异常、性格改变等早期表现——兴奋烦躁、定向力障碍、嗜睡,——昏迷)黄疸迅速加深
体征: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可有肝臭、肝肾综合症,锥体束征。
肝功能:显著减退,ALT升高后迅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白蛋白和胆固醇减低。
2. 亚急性重肝(病程超过10日)
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临床表现比其轻。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活肝或肝硬化基础上,临床表现同亚重肝。预后差,病死率高。
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
大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四)淤胆型肝炎(持续数月至一年以上)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黄疸持续3周以上不退伙反而加深,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皮肤瘙痒,大便色淡)
肝功能:ALT中度升高,TB显著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γ-GT、ALP及胆固醇明显升高。
(五)肝炎后肝硬化
1.按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
    • 症状明显。
    • ALT升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 伴有门静脉高压表现。
②静止期肝硬变
2.根据肝组织病理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① 代偿性肝硬化 指早期肝硬化
   •ALB≥35g/L,TBiL<35umol/L,PTA>60%,
   •可有门脉高压, 
   •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
      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和和失代偿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免疫学检查:乙肝
(二)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ALT急性肝炎和慢迁肝诊断。
2、蛋白代谢功能试验。A/G
3、胆红素代谢功试验:
(三)血常规检查:WBC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四)肝脏活组织检查
HBV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五、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二)鉴别诊断
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及脂肪肝等。
治疗原则
休息、营养为主
选择适当药物,严禁饮酒、过劳,避免使用损害肝的药物。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急性肝炎早期:绝对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或住院治疗。
慢性肝炎:适当休息。病情稳定后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增加活动量。
HBeAg慢性携带者需要随诊,无须休息
2、饮食
急性肝炎:饮食宜进易消化,含多种维生素的清淡食物。
慢性肝炎:高蛋白,低脂饮食。
(二)药物治疗要点
非特异性护肝药物
抗病毒药物
免疫调节剂
抗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药物
中医中药
甲肝
死亡率:
慢性迁延
慢活肝
重型肝炎
急性瘀胆型肝炎
慢性瘀胆型肝炎
          急性肝炎  多数三个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可慢性化。 少部分患者死亡。
慢性肝炎
• 轻度慢性肝炎一般预后较好。
• 重度预后较差,80%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
  展为HCC。
• 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好。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好
亚急性重型肝炎者,易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者病死率高,存活者易反复。
淤胆型肝炎
急性者预后较好
慢性者易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预后较好
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PPT课件:这是一个有关乙型病毒性肝炎的PPT课件,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医院PPT,掌握它的含义,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类,现状与意义,病原学特点和治疗预防等内容。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诊断、隔离、报告、治疗及处理,以防止流行。

病毒性肝炎ppt模板:这是一个有关病毒性肝炎ppt模板,主要是了解肝炎的含义,病因,症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等内容。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 丙型 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世界肝炎日为每年五月十九日。

乙型病毒性肝炎ppt素材:这是一个关于乙型病毒性肝炎ppt素材,了解它的概念,病因,症状。知道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掌握如何治疗和预防等内容。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诊断、隔离、报告、治疗及处理,以防止流行。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下载地址

推荐PPT

热门PPT

网友评论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15 rsdow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红软PPT免费下载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