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最新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课件PPT > 早产儿出院ppt

早产儿出院ppt下载

素材大小:
80.5 K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lipeier
上传时间:
2019-10-09
素材编号:
242877
素材类别:
课件PPT

素材预览

早产儿出院ppt

这是早产儿出院ppt,包括了出院后随诊,家庭一般护理指导,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营养状态的评估及指导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早产儿出院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早产儿出院后管理 李鹏程 抢救存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全面改善预后才是最高境界 高危儿的系统管理和早期干预是NICU工作的延续 目标 尽早识别及处理高危因素,避免不良结局 及早发现体格、运动和智力的发育异常,及早纠正 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重点管理对象 低体重早产儿,尤其VLBW、ELBW,但晚期早产儿也不容忽视 有围产期缺氧、宫内感染史 严重并发症,如IVH、败血症、BPD等 呼吸机、吸氧时间较长 肠外营养时间较长 宫内外生长迟缓 内容 一、出院后随诊 二、家庭一般护理指导 三、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 四、营养状态的评估及指导 一、随诊内容 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根据校正月龄 并发症的治疗恢复情况,如贫血、胆汁淤积 NBNA、神经运动检查 特殊检查,如眼底检查、听力评估、头颅影像学、心脏超声等 咨询和早期干预指导 二、家庭护理要点指导 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宜室温是24℃~28℃,腋下温度保持在36.5℃~37.5℃,室内相对湿度在55%~65%。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有影响,可以引起呼吸暂停,应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的照明能使早产儿的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 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执行疼痛操作使可给婴儿肢体支持:拥抱婴儿、使其肢体屈曲状态,或给予安抚奶嘴、抚摩等。 二、家庭护理要点指导 维持有效呼吸:吃奶后取右侧卧位。注意不要遮住婴儿口鼻;经常观察婴儿面色,如发现呼吸暂停、或婴儿屏气时,予刺激呼吸,如反复发作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保持舒适体位,俯卧位可增加猝死的发生,应引起注意。 注意亲子间的亲密接触 适当的婴儿锻炼、抚触、婴儿被动操、游泳等 防止感染:家庭环境卫生、看护人员卫生及健康情况。 洗澡及皮肤护理 计划免疫 三、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 发生脑瘫的高危因素中第一位是早产。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分别占脑瘫病例的40.4%和47.4%。 婴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脑愈不成熟,可塑性愈强。干预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使脑损伤得到康复或至少减轻伤残。 从早产儿出院后即开始按摩、体操、运动训练和早期物理康复可以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三、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 定期发育评估 按疗程营养神经治疗 定期复查头部核磁等 指导家长抚触、婴儿被动操 (科学早教法,科学健身法,家庭科学康复法) 如需要,尽早给予正规的医院的专业康复训练 四、营养状态的评估及指导 宫外生长迟缓(EUGR) 是相对于IUGR而言的,其定义是出生后的体重、身高或头围低于相应胎龄的第10百分位。 早期营养决定生命质量 生长发育迟缓 早期营养不良 神经预后不良 成年慢性疾病 营养债难以偿还! 出院时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小早产儿尚未成熟 营养物质的累积欠缺 对蛋白质和能量关注较多,对矿物质、铁、 LCPUFA(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关注较少 出院后存在的问题 生长发育低于正常水平 生长障碍 神经精神发育受限 骨矿物质含量低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 母乳:对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先的选择。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母乳+母乳强化剂: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出院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至胎龄40周。此后母乳强化的热卡密度应较住院期间略低,如半量强化,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早产配方奶:人工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喂至胎龄40周;如母乳喂养体重增长不满意或母乳不足可混合喂养,早产配方奶不超过每日总量的1/2,作为母乳的补充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适用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母乳不足时混合喂养,作为母乳的补充。 婴儿配方奶: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不足时的补充 婴儿的正常生长轨迹受遗传学和性别的影响,而追赶性生长则取决于胎龄、出生体重、疾病程度、住院期间的营养和出院前的生长状况等多种因素,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出院后的营养管理策略是个体化的。 出院后强化营养能保证早产儿良好的生长和神经系统预后,但过度喂养反而会引起将来的肥胖以及成年慢性疾病,如何在两者之间掌握平衡是目前仍有争议、尚未解决的问题。 出院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追赶性生长常表现在1岁以内,尤其前半年 校正6个月以内理想的体重增长水平应在同月龄标准的第25百分位 也有认为生长曲线的百分位达到出生时的百分位为宜(IUGR除外) 头围的增长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评估尤为重要,头围的追赶最早出现,其次是体重,身长最后 早产儿本身的生长曲线至少应该维持和标准生长曲线呈平行趋势,否则要考虑是否有摄入奶量不足或营养以外的其他原因存在 注意身高别体重的指标,反映生长的匀称程度 早产儿出院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体重增长 校正月龄 < 3个月 20∼30克/日 3∼6个月 15克/日 6∼9个月 10克/日 身高增长 >0.8cm/周 或 ≥25百分位 头围增长 校正月龄 < 3个月 >0.5cm/周 3∼6 个月 >0.25cm/周 出院后强化营养的时间 根据目前循证医学的原则,大多数专家推荐应用至校正月龄3个月到6个月。理想的目标是所有生长参数(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均达到校正月龄的第25百分位,即可转换为纯母乳或婴儿配方奶喂养。 出生时的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的第十百分位)而出生后生长迅速者更容易发生成年慢性疾病, 目前不建议对足月小样儿使用强化营养的配方,如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或强化母乳喂养,避免过度追赶生长的弊端。 其他食物的引入 早产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有个体差异,与其发育成熟水平有关。 胎龄小的早产儿引入时间相对较晚,一般不宜早于校正月龄4个月,不迟于校正月龄6个月。 引入的顺序介于校正月龄和实际月龄之间。 加辅食过早会影响奶量,或导致消化不良,添加过晚会影响多种营养素的吸收和造成进食困难。 添加辅食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从一种到多种,从少到多,从稀到稠。 在1岁以内,奶是主食,辅食量不能过多,但花样要多,按照不同月龄的营养需求逐渐添加辅食种类,这样才能得到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物质,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维生素D 的补充 根据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 U/d,直至2岁。 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中的维生素D含量。 铁剂的补充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铁储备低,生后2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4 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 该补充量包括强化铁配方奶、母乳强化剂、食物和铁制剂中的铁元素含量。u80红软基地

早产儿喂养ppt:这是早产儿喂养ppt,包括了引言,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喂奶频次,非营养性喂养:开始时间、喂养量、持续时间,非营养性喂养的禁忌症,开始喂养时乳品选择,伴低血压的极低体重儿的喂养,胃储留的处理,胃食管反流的增稠剂治疗,结论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ppt:这是早产儿的护理措施ppt,包括了概念,外貌特点,足月儿,生理特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功能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早产儿喂养管理ppt课件:这是一个关于早产儿喂养管理ppt课件,主要介绍了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早产儿喂养总策略;早产儿各种喂养制剂;早产儿母乳的优点;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方法;早产儿NNS的优点,早产儿喂养模式 NICU 夏幸阁主要内容消化系统的特点胃肠道动力消化吸收功能肠道免疫功能胃肠道动力的特点孕15 周吸吮动作 /34 周有协调的吸吮和吞咽→吸入孕 32 周协调的食管蠕动,但收缩幅度、 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是降低的→胃食管反流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 ,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胃排空延迟胎龄 < 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的收缩 ,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较易出现腹胀、 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结肠动力也不成熟 →动力性肠梗阻消化吸收功能胃内pH较高 ,胃蛋白酶是无活性、十二指肠各种蛋白酶活性也是降低的 →只能消化不足 80 %的摄入蛋白质胰脂酶活性低 ,胆酸和胆盐的水平也较低 →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胰淀粉酶水平相对较低→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有限乳糖酶出现于孕 24周 ,36 周达足月儿水平→可能有轻度乳糖不耐受肠道免疫功能 国内新生儿营养指南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生后一天即可开始肠内喂养,存在肠内喂养禁忌症者除外,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供给早产儿营养支持目标提供“最合适”的营养支持使生长速率接近宫内生长速率促进器官系统发育(尤其是脑)防止营养不良或过剩引起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循证医学推荐的肠内营养策略喂养内容的选择母乳★ 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母乳的优点游离氨基酸谷氨酸/谷氨酰胺:是小肠上皮细胞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牛磺酸:1.是重要的细胞抗过氧化损伤物质与渗透压调节因子(细胞保护剂)2.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游离脂肪酸之一,是脑发育的重要物质,欢迎点击下载早产儿喂养管理ppt课件哦。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24 红软网 rsdown.cn 联系邮箱:rsdown@163.com

湘ICP备2024053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