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最新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课件PPT > 人本主义疗法ppt

人本主义疗法ppt下载

素材大小:
219 K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lipeier
上传时间:
2019-03-15
素材编号:
226046
素材类别:
课件PPT

素材预览

人本主义疗法ppt

这是人本主义疗法ppt,包括了概念,治疗者的工作,治疗过程与阶段,来访者中心疗法,Q——分类法,交朋友小组,敏感训练,真实疗法,现实疗法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人本主义疗法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第五讲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概念 患者中心疗法(client一centered psychotherapy)又称咨客中心疗法(client-centred therapy)、来访者中心疗法、非指导性疗法(nondirec-tive psychotherapy)。患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Rogers)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于1942年提出。咨客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疗法》。 Fig. 5 询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心理治疗是一种患者和治疗者都必须深入置身其中的治疗关系,假如治疗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会产生治疗变化;假如发生治疗变化,就会使患者体验到更多的自我认可和更多的自信等等。 这一疗法强调人的本性自身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出发点。相信病人只要得到治疗者的同情、温暖与鼓励,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进行自我调整,消除心理障碍。 咨询的基本目标是: 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与信任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中,来访者能够利用咨询关系进行自我探索,能以更开放、更自信与更积极的愿望进行咨询。  (1)治疗者的工作 ①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治疗者首先要让患者感到,他是安全的、毫无保留地被接受的。治疗者要特别注意,对患者的一切,都不要以任何方式,表现出自己是不赞同的态度。面对治疗者这种温和、接纳的态度,患者就可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先前因为害怕引起不愉快,或担心遭到别人拒绝而一直隐瞒着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对疾病的领悟。 (1)治疗者的工作 ②无条件的倾听     治疗者应是一位耐心、诚意而又机敏的听众,听取患者所诉说的一切。在倾听时治疗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听者。因为如果治疗者表现被动,无动于衷,甚至心不在焉,患者就会感到他对自己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因而也就不愿继续说下去了。治疗者倾听时的诚意和专心致志,意味不仅用耳朵听,要用脑听,用心听,只有诚心诚意地倾听才会有反馈、有交流,这对治疗十分重要。 (1)治疗者的工作  ③复述和反馈     为了让患者理解治疗者能听懂也能理解患者所述的一切,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治疗者可简要的复述和引申患者的所思、所言、所感。复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简单复述,即把患者的话不加改变地重复出来;二是变式复述,即把对方的话转变为自己的话重述出来,这样对方就会肯定你理解了他的话;进而还会有助于患者对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言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   (2)治疗过程与阶段 患者中心疗法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12个连续的阶段,并可用它作为检验治疗过程的进展情况。这12个阶段简述如下: (一)来访者前来求助 这对治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二)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 治疗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解决的答案,疗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发成长的气氛。 (三)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 治疗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进对方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由表达。 (四)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 (五)来访者成长的萌动 充分暴露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积极的情感不断萌生,成长由此开始。 (六)治疗对来访者的积极的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 (七)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八)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 (九)疗效的产生 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 (十)进一步扩大疗效 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来访者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 (十一)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来访者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者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共同讨论。 (十二)治疗结束 来访者感到无须再寻求治疗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即就此终止。通常来访者会对占用了治疗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治疗者采用同以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人本主义的咨询方法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 二、Q——分类法 三、交朋友小组 四、敏感训练 五、真实疗法 六、现实疗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来访者中心疗法七阶段 第一,由于患者已形成了对自身和外界的固定看法,因而对自己内心的体验十分陌生,甚至全不觉察,且无任何改变的意愿。于是,患者有一种求治似乎不是出于自愿、对治疗也不抱希望的心态。   第二,患者能够对与己无关的问题发表意见而把感隋说成是不属于自己的或是过去的事情。例如说“这个症状让人感到十分烦恼”,而不是说“我现在感到烦恼”或“我过去心情烦恼”。 第三,病人感到已被治疗者所接受,逐渐消除顾虑,要自由地谈到自己,不厌其烦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并开始认识到个人的想法并非事实,并有了求治愿望。 第四,对自身问题及症状的描述减少,对自己的体验开始产生疑问,并初步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负有责任,自信心也开始增强。 第五,患者能够自由自在的表达当时的感情,不仅希望拥有自己的感情,而且希望找到“真正的我”,并开始意识到他的自我应作调整以适应现实,而不应按内心冲动行事。 第六,是转变的关键阶段,往往也是戏剧性的。病人把过去的体验接受下来,成为当前的体验,往往被这种体验所打动,同时伴有生理上的变化,如叹气、流泪等。这时,曾被患者奉为生活准则的信条在直接体验中开始动摇,患者因而出现一种失落感,心灵受到震动,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第七,这一阶段代表着治疗的趋势和最终目标。至此,患者对自己的情感可进行直接而充分的体验,不再感到是一种威胁了。患者对自身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消除一些不适当的想法,不再为自身的不良情绪所困扰,对外界的看法也变得现实和成熟。为使治疗提高并巩固,患者对自己抱有悦纳态度,不仅在理性上能自我理解,而且也相信自己的感情,从而患者就能从消极防御的感情中解脱出来,-确立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态度。 Q分类法  Q分类法是用于研究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提出,是等级量表的一种复杂形式。在市场调研过程中,人们根据事先规定的具体评价类别,将一组客体——口头陈述、语句、产品特点、潜在的顾客服务等进行分类整理。 在咨询中用于评定“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间的差异程度。 基本假设 1、假设患者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真实自我 2、假设个体能描述那些他希望具有的但现在不具有的特征——理想自我 步骤 1给患者100张卡片,卡片上写有许多形容词或句子。 “我很容易交朋友” “我鄙视自己” “我是精明的人”…… 2、要求患者选择出最能描述自己生活风格的卡片,产生自我分类。卡片的分配成常态分布。 3、要求患者对排列的卡片进行分类,借助卡片的描述探知患者最希望成为哪一类人,产生理想分类。 咨询开始阶段: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有很大差距 咨询深入:逐步缩小,两者相关度增加 咨询目的:使两者趋向正相关。 交朋友小组 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帮助人们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 目的:说服人们降低其社会性阻碍,能毫不受防御机制地揭示自己核心的情感,及暴露真实的自我。 在一个房间里举行聚会,房间里可以席地而坐,没有家具。10-20人,放松围坐,每次2小时左右。小组聚会时间要闲暇充裕。 原则和方法 1、目的:帮助成员尊重和爱自己,对自己负责 2、成员态度:诚实和坦率 3、活动原则:来去自由 4、活动的开展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 实施过程 1、相互接受阶段 会出现沉默、混沌状态,需要促进者引导,疏通,使大家产生安全感,启发大家真诚的态度交流。 2、探求、理解阶段 成员对自己既有高度评价,也有真诚袒露,相互都听到真实的理性的自我探求。 3变化、成长的萌动阶段 成员和促进者都能直率表达自己,能真正地回答别人。成员达到心身的放松、畅快与提高,在相互理解、互相感到关联的感情中告别。 敏感训练 一种交朋友小组的心理训练形式。 增进人际关系的训练 真实疗法(realness therapy) 指认识现实、发现真实自 我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山美国学者 斯特恩(s tern,P.)所倡导。 在家庭的约束和文化的禁锢等 压力下,人为了生存被迫放弃了自己 的许多真实要求,从而产生了一系列 神经症、精神病或人格障碍症状。 为了帮助病人重新面对那些他所否认的现实世界,拥有自我和 存在。这种治疗往往需要一个稳定、 可信的状态,因为病人和医师常会产 生危险的情绪激发。治疗者要持久地 注意病人的所有自我中心的产物,如 幻想、直觉和梦等,帮助病人接受它 们,然后施加影响,使他们成为病人 生活中富有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广泛用于神经症病人,其他各种心理疾 病也可应用。 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 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Glasser, 1925-)所开创的一个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1961年,格拉塞在《心理健康还是心理疾病》一书中首次谈到现实疗法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实践尝试。1965年,格拉塞的《现实疗法》一书问世,标志着现实疗法的正式推出。在这本书中,格拉塞对传统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作了批驳,系统阐述了现实疗法的理论和应用。自此以后,现实疗法就以其一些受欢迎的特色迅速受到咨询和治疗者的注重,并推广开来。 现实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的治疗 现实疗法对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每个人都力求较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以达到一种“成功的统合感”(success identity)。 在格拉塞看来,有心理困难,需要咨询和治疗帮助的人就是具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  一个总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要满足他的基本需要,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就必须在现实环境中有合适的行为。只有他做出合适的选择,合适的行为,他才有可能从与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他需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自己,必须由自己对自己负责。换一种说法,环境中总是存在社会评价、社会期望、奖励和惩罚的力量,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必须依赖环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为,他能够决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样做某些事情,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需耍,同时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机会。这样的行为才是现实的,负责的行为。 在现实治疗者看来,不存在什么心理疾病,所有的心理困难皆源于失败的统合感。正如前面提到的,发展出了失败的统合感的人感到孤独,与他人疏离。他们的行为无益,无效,不能满足基本需要。他们自责、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且认为自己无能力改变自己,不能承担责任。他们倾向于让步、放弃、投降,习惯于接受失败。这些都是心理困难者在症状后面的共同特点。 治疗的目标 帮助来访者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认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辅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评价,看看现有行为是否有益、有效、负责(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言);协助他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制订建设性的行动方案,以便作出改变,达到对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因此,负责任的行为是现实治疗的核心目标。负责任的行为的含义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其行事方式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可能性" 治疗重点: 现实治疗者关注的外显行为是当前的和今后的行为,而不是过去的行为。他们认为人不能改变他的过去,关注过去的失败是浪费时间。关注现在和将来才是建设性的。因此,现实治疗者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来访者分析他(她)当前在做什么,他(她)的所作所为是否能有效地满足个人需要;帮助来访者设计新的行为,并随即付诸实践。 治疗过程(八阶段)   1.发展相互卷入的咨访关系 现实治疗也非常重视咨询者和当事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在咨询师这方面,他要以个人化的、真诚的、理解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创造一种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气氛。   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让来访者在思想上认清自己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一项必需的工作。要让来访者明确地意识到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例如焦虑、痛苦、抑郁、人际矛盾等等),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例如愉快轻松、爱情、金钱、称意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2.探讨当前行为 现实治疗者坚持把焦点集中在当前行为上。 假如来访者说,"我今天的心情糟透了,难受死了",咨询者不会问,"你能向我描述一下这种感受吗?"而可能问,"你做了什么使自己这么难受?"同时,咨询者也尽可能把重点放在当前的和将来的行为上,少涉及过去。对上面一个问题,咨询者更可能问,"你能够做点什么,使自己感到好受一些呢?"对过去的行为进行讨论只在这样两种情况下才是合适的:①为了证明过去行为的无效、无益;②为了给将要作出的行为改变寻找合适的行为。   探讨当前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判断这种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不是负责任的行为。  3.帮助来访者评价自己的行为 评价行为的标准是看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还要兼顾行为是否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评价是来访者的责任。咨询者要尽量保持客观,只是鼓励、支持来访者做出评价。来访者往往不能看出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的自损性质,有时会不自觉地为不适行为辩护,找借口证明该行为是必要的。所以咨询者要积极主动地行事。他们往往以质辩的形式设法迫使来访者作出客观的评价,咨询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始终要有真诚、关怀的态度。  4.帮助来访者选择、设计负责任的行为 咨询者要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咨询者不能越俎代疱,有意无意地代来访者选择行为,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强加给来访者。 其次,要密切地参与选择、评价新行为的活动,如果来访者的选择不合理,引导他认识这种不合理。 第三,新的行为方案不能太复杂,太难,要注意其成功的可能性。第四,坚持要求把行为方案以书面形式写下来,搞出一个类似行为合同一样的计划。  5.帮助来访者承诺履行行为计划 让来访者承诺负责地履行行为计划,这种承诺是对他(她)自己,也是对约定的行为计划和对咨询者负责。通常这需要做一些鼓励和强化工作,以激发来访者的行动动机。在多数时候,咨询者要求把承诺以书面形式写入行为合同。  6.当来访者未能履行计划时,不接受任何借口和开脱 注意两点,一是坚持计划必须执行,二是避免生硬、攻击的态度。咨询者很少去讨论行动为什么失败,而是问,"你觉得下一次应该怎样做就会成功呢?"如果来访者显得对计划是口惠而心不至,咨询者会说,"如果你内心里的确不想做,那我不希望你觉得为了我你不得不做,我情愿听你直言,‘我不想做。'" 7.不使用惩罚手段,但要求来访者承担行为后果 格拉塞认为惩罚有诸多弊端,其中最重要的是会强化来访者的失败感,以及无价值感和无能感,而这正是现实治疗力求消除的东西。 行为后果则不同,它是行为的逻辑结果,是自然现实的东西。它使来访者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认识到个人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认识不是外人灌输给他的,是现实教给他的。行为后果对来访者同样有鞭策、激励作用,但不会有惩罚的那些弊端。 8.决不放弃 在治疗过程中,当遇到困难、阻力时,咨询者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劲头,也鼓励来访者不要放弃。 格拉塞认为放弃不仅意味着承认失败,而且意味着接受失败。咨询者如果放弃,其榜样作用会感染来访者,损害咨询关系,增加来访者的无价值感;而咨询者如果不放弃,同样可以通过榜样作用感染来访者。osM红软基地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24 红软网 rsdown.cn 联系邮箱:rsdown@163.com

湘ICP备2024053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