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小:
- 3.33 MB
- 素材授权:
- 免费下载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传:
- ppt
- 上传时间:
- 2016-01-30
- 素材编号:
- 28381
- 素材类别:
- 人物PPT
-
素材预览
这是一个关于建筑师林徽因之墓PPT,主要介绍了林徽因生活篇、事业篇、追忆篇等内容。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
建筑师林徽因之墓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人物PPT类型的PowerPoint.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林 徽 因
目 录
一、生 活 篇
二、事 业 篇
三、追 忆 篇
一、生 活 篇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她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的建筑教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共同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立了活跃而严谨的学术氛围,这一氛围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传统和重要的精神财富。
小时候的林徽因
1920在罗马圣马可广场
少女时期的林徽因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1927宾夕法尼亚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1927在温哥华结婚,婚纱是徽因自己设计的
1929年女儿梁再冰出生
1931年27岁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研究
1932年儿子梁从诫出生
二、事 业 篇
1930~1945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7年夏,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寻找佛光寺的起因
在投身营造学社的初年,梁思成就将在中国境内寻找到早期的木构建筑为其重要的努力方向。这在政治上完全是针对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歧视而采取的对策。因为当时曾有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找不到唐代的木构建筑,如果要研究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去。
——《回忆我的父亲梁思成》梁再冰
1949以后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摘自《拟制国徽图案说明》
1951年,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
1999年4月,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建筑卷》
《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目录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音
平郊建筑杂录/梁思成林徽音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外通讯一~四)/林徽音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梁思成林徽音刘敦桢
《清代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林徽音
由天宁寺 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林徽音梁思成
附文:天宁寺写生记上・中・下
平效建筑杂录(续・选)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林徽因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宋・辽・金部分/林徽因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二期编辑后语/林徽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前言/梁思成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林徽因
《城市计划大纲》序/梁思成林徽因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梁思成林徽因
我们的首都/林徽因
中山堂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故宫三大殿
北海公园
天坛
颐和国
天宁寺塔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雍和宫
故宫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梁思成林徽因
和平礼物/林徽因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意见(手稿)/林徽因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林徽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
《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译文存目)译者的体会/林徽因梁思成
附文:“关于图案”
三、追 忆 篇
立志成为建筑师
一九二零年春天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她渐渐明白,房子不仅遮风蔽雨,而且蕴涵着艺术意味,可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西方这样的现代建筑科学。另一种说法是,启蒙她建筑学志愿的是一位英国女同学。
——见梁从诫《倏shū 忽人间四月天》
对梁思成的影响
最终影响梁思成献身于建筑科学的是林徽因,思成曾对朋友们说过: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接着这个专业。
——《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对梁思成的帮助
梁思成为《清式营造则例》写序时特别说明:“内子林徽音在本书上为我分担的工作,除‘绪论’外,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次的增修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最后更精心校读增削。所以至少说她便是这书一半的著者才对。”
建筑学方面的独特建树
林徽因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涵着“诗意”和“画意”。她说,在她的眼里,“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河的杀戮。”于是她提出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见《平郊建筑杂录》)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属于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的建树。中国古代先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大多能驰骋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甚至在某一成果中同时放射两大领域的光辉,林徽因秉承的正是他们的遗风。
诗意的挥洒
在那次好友徐志摩要赶来参加终因飞机失事未能践约的演讲会上,在那间协和小礼堂中,她给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员讲述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她标准的牛津音如空谷流泉:“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精彩的开场白立刻激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她又娓娓而谈:“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
从林徽因到林徽音
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取“徽音”两字为她命名,诗曰:“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老人的意思,要林徽因继承美德。
林徽因最初发表的作品,除署过笔名“尺棰(chuí)”外,均用本名林徽音。常常与海派作家林微音相混。编者为此专门声明更正,但混淆仍旧不断。林徽因说,不怕我的作品误会成他的,只怕误会他的作品是我的。她担心这样一直误会下去,于是署名改作林徽因,日后也就以徽因名字通行于世。
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她对建筑学教育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她对建国之初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恢复性创作也值得大书一笔。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有她独到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梁思成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的深厚的造诣。但林徽因绝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纪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中,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她敢于用汪洋恣肆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
林徽因和梁思成主张并倡导,建筑、雕塑、绘画应该构成“综合环境艺术的关系”,而三者应转向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结合。鉴于这种理念,作为建筑大师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在50年代,就超前关心着北京古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和复兴。他们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且又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也充分利用了原有工艺和材料的新型工艺美术品。其大胆尝试、创新,虚心学习的那种认真、执著的工作作风,令人难忘。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她的两个几十年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和美学家邓以蛰联名写给她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这位人间奇女子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1904年1岁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
1912年8岁由杭州迁居上海,入小学。
1916年12岁全家由上海迁居北京,入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0年16岁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旅行,曾入英国伦敦ST.Mary’sCollege读书。
1921年17岁随父亲自欧洲回北京,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4年20岁参加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工作。6月与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1927年23岁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24岁3月与梁思成结婚。8月回国,受聘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教授,林任教授。
1929年25岁女儿梁再冰出生。
1930年26岁回北京,因患肺病住香山疗养。
1931年27岁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研究。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任“校理”、“参校”,与梁思成一起进行古建筑调查、研究。开始在《诗刊》、《新月》等刊物上发表诗及小说、散文。
1932年28岁与梁思成在湖北省考察研究古建筑。与梁共同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女生宿舍等建筑。8月儿子梁从诫出生。继续创作并发表诗及散文。
1933~1936年29~32岁继续与梁思成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区考察研究古建筑,共同撰写专著、论文及调查报告,如《清式营造则例》、《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查纪略》等。继续创作并发表诗、散文、小说等,如散文《窗子以外》、《悼志摩》,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吊玮德》、《城楼上》,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37年33岁与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发现第一座唐代佛寺佛光寺大殿。创作并发表话剧《梅真同他们》。7月抗日战争爆发,全家离开北京,经湖南、贵州等地,抵达云南昆明。因一路颠簸,林患肺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938年~1939年34~35岁全家居住昆明城及乡村。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梁思成患脊椎软骨硬化症卧床,林忙于家务及照顾梁。
1940年36岁全家迁居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恢复调查古建筑工作。林肺病复发,卧床不起。
1941年~1943年37~39岁抗日战争的后方缺医少药,林只能卧床养病,但仍进行古建筑研究工作,在病榻上阅读《二十四史》等古籍,为《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收集资料。
1944年40岁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古代建筑史》,参予内容讨论、资料查证并撰写部分章节等工作。
1945年~1946年41~42岁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建筑系主任。林开始注意战后的住宅建设,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上发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一文。1946年8月全家返回北京,在清华园安家。10月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并考察,林积极参予清华建筑系的筹建工作。
1947年43岁进行肾脏手术,身体更加虚弱。
1948年44岁12月清华园解放,与梁思成共同为解放军绘测北京城内重点古迹地图,编制完成《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1949年45岁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林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授,讲授《住宅概论》等课程。参加并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
1950年46岁政协会议通过清华大学营建系统设计的国徽方案,林为主要设计人之一。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被邀请参加并领导北京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工作。
1951年47岁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参加纪念碑的设计工作。领导完成一批景泰蓝等工艺品的新设计与新产品。设计清华大学胜因院新住宅方案。
1952年48岁撰写并发表了《我们的首都》一组介绍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十一处古迹名胜的文章。参加修缮中南海怀仁堂的装修设计工作。
1953年49岁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编的《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审稿并作“序”。
1954年50岁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51岁4月1日病逝于北京。
谢谢!林徽因英文简介PPT素材:这是一个关于林徽因英文简介PPT素材,详细的介绍了林徽因生平事迹、社会贡献、以及人物评价。图文并茂等内容。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一代才女林徽因阅读课件PPT:这是一个关于一代才女林徽因阅读课件PPT,详细的介绍了林徽因的基本资料以及关于她的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等内容。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简介介绍PPT:这是一个关于林徽因简介介绍PPT,详细的介绍了林徽因的基本资料以及生平成就,分析林徽因的诗歌等内容。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