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贫血怎么补PPT下载
-
素材预览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贫血怎么补PPT,主要是了解儿童贫血的定义,病因,相关知识点的分析和解读。掌握其他相关重要的内容等,包括含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内容。据国家最新调查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在我国儿童的比率非常高,是一种常被家长疏忽了的常见病。1岁以下婴儿患病率为22-31%;1-3岁幼儿为14-29%;3-6岁学龄前儿童为7-26%。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儿童的患病率也达到5%左右。
儿童贫血怎么补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儿 童 贫 血
包括:肝脏、脾脏、胸腺、淋巴结造血
肝脏造血:是胚胎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少量粒细胞
和巨核细胞;
第5~8周开始,4~5月达高峰,6个月 后渐退
第8周开始,红系为主,随后粒系也活跃
● 第12周后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5个月后红、粒系减退,为终生造淋巴
细胞器官
● 6~7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来源于卵黄囊、肝或骨髓的淋巴
干/祖细胞 →胸腺→前T或成熟T淋
巴细胞→外周淋巴组织→不同T淋
巴细胞亚群
● 短暂的红系和粒系造血功能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 胎儿4个月开始造血活动,成为胚胎期主要的造血器官;
生后2~5周成为儿童唯一的造血场所;
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儿期为红骨髓,代偿潜力小;如需增加
造血,可出现髓外造血;
5~7岁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红髓;
年长儿、成人限于扁骨(肋骨、胸骨、脊椎、
骨盆、颅骨、锁骨、肩胛骨等)有红
髓,黄髓有潜在造血功能;
正常情况下极少骨髓外造血;
婴儿期造血需要增加时(如感染、溶血等),可
髓外造血 →肝、脾、淋巴结等恢复造血状态;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血象特点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RBC(×1012/L) Hb(g/L) 备注
出生时 5.0~7.0 150~220
6~12小时 ↑ ↑ 血液浓缩
2~3月 3.0 100 生理性贫血
>3月 ↑ ↑
12岁后 成人水平 成人水平
生理性贫血的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生后自主呼吸血氧上升,RBC
需要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
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溶血: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
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增加;
网织红细胞数
3天内:0.04~0.06
7天后:0.02~以下(约0.003)
随生理性贫血恢复而短暂上升
婴儿期以后与成人相同
白细胞数与分类
白细胞数
出生 (15~20) ×109/L
6~12小时 (21~28) ×109/L
1周 12 ×109/L
婴儿期 10×109/L
8岁以后 接近成人水平
分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血小板数 与成人相似
(150~250) ×109/L
血容量 占体重比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 10%
儿童 8%~10%
成人 6%~8%
血红蛋白种类
6种肽链不同组合,有6种血红蛋白胚胎早期血红蛋白(胚胎12周时消失)
Gower 1(ζ2ε2)
Gower 2(α2ε2)
Portland(ζ2γ2)
胎儿期和出生后血红蛋白
HbF(α2γ2)
HbA(α2β2)
HbA2(α2δ2)
血红蛋白比例
HbF HbA HbA2
6月胎儿 0.90 0.05 ~ 0.10
出生时 0.70 0.30 <0.01
1 岁 <0.05
2 岁 <0.02
成 人 <0.02 0.95 0.02~0.03
贫 血 定 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贫血分度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血红蛋白(g/L) <30 <60 <90 <120
*(<60) (<90) (<120) (<145)
RBC数 <1.0 <2.0 <3.0 <4.0
(×1012/L)
贫血分类
病因学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 造血物质(营养)缺乏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B12、
叶酸缺乏)、VitB6缺乏、VitC缺乏
蛋白质缺乏、铜缺乏
▲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其它:感染、炎症、肾病、癌症、
铅中毒等
红细胞破坏增加
▲ 红细胞内在缺陷
● 膜结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多症
● 酶缺陷:G6PD缺乏、PK缺乏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外在因素
● 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
● 非免疫性:感染、理化因素、毒素、
脾亢、DIC
红细胞丢失过多
▲ 急性失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
牛奶过敏、钩虫、月经过多
*MCV(fl) MCH(pg) MCHC(%)
正常 80~94 28~32 32~38
大细胞 >94 >32 32~38
正细胞 80~94 28~32 32~38
单纯小细胞 <80 <28 32~38
小细胞低色素 <80 <28 <32
贫血临床表现
与不同病因、起病急慢、贫血轻重有关
一般表现
◆ 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口 唇、 脸结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 易疲倦、头晕、耳鸣、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非造血系统表现
◆循环、呼吸系统:
呼吸、心率加快,脉速、毛细血管愽动;
重度时心脏扩大,杂音,心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
偶有舌炎, 舌乳头萎缩;
◆神经系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
◆ 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小儿贫血的诊断
病史
◆ 发病年龄:
出生时 产前、产时出血
生后48小时内伴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婴儿期 营养性、遗传性
儿童期 失血、再障、其他
病程经过和伴随症状
● 起病快、病程短:急性溶血或急性出血;
● 起病缓慢:营养性贫血、慢性溶血、
慢性失血;
● 伴随症状: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
感 染,神经症状,骨痛,
肿块,肝脾肿大等;
喂养史:添加辅食,饮食质和量,
食物搭配等
过去史:感染史(结核、钩虫)
慢性疾病史(肾病、风湿等)
服药史(氯霉素、磺胺等)
家族史:遗传性贫血
体格检查
◆ 生长发育:发育障碍和特殊面容
◆ 营养状况
◆ 皮肤、粘膜
◆ 指甲、毛发
◆ 肝、脾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血细胞形态(大小、异型、靶形、
染色情况)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RBC和Hb判断有无贫血及程度
WBC和PLT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网织红细胞判断溶血或造血功能
◆ 红细胞脆性:增高(HS)
降低(地贫)
◆ 特殊检查
红细胞酶活力测定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血清铁代谢的检查:SI,SF,FEP(ZPP)
基因分析
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铁剂 — IDA
维生素B12、叶酸 — 巨细胞贫血
皮质激素 自溶、纯红再障
联合免疫抑制 — 再障
输红细胞
注意适应症、速度和量
一般每次5~10ml/kg
极重度或合并肺炎:5~7ml/kg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的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期常见病。
贫血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分类(WHO) 发生率 分类 <15% 低 15~40% 中 >40% 高
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肌红蛋白约3.2% ;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约32%;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铁的来源
◆ 食物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1.7%~ 7.9%
◆ 红细胞释放的铁: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
概念
血清铁(serum iron, SI):与血浆中约1/3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 ) 结合 的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约2/3血浆Tf 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即可成饱和状态,加入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
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SI+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 tion, TS) :
SI/ TIBC
铁的吸收和运转
◆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 吸收途径:
食物铁以Fe2+形式吸收进入细胞的Fe2+氧化成
Fe3+ ;
一部分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形成铁蛋
白(ferritin) →保存在肠粘膜细胞中;
另一部分与肠粘膜胞浆中的载体蛋白→胞外→
血液→与血浆中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结合
→随循环铁运到需铁及贮铁组织;
▲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铁
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随血循环运送
到骨髓利用或贮存铁组织;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
果糖、氨 基酸等, 使Fe 3+→ Fe2+;
▲铁吸收下降:与磷酸、草酸等与铁形成不溶
性铁酸盐 ;
▲抑制铁吸收:植物纤维、咖啡、蛋、牛奶、
抗酸药等;
◆ 肠粘膜细胞对铁吸收调节:
通过体内贮存铁和转铁蛋白受体(TfR)调控 ;
肠粘膜细胞生存期4~6天,对肠粘膜铁暂时保存;
▲体内铁充足或造血功能减退→TfR合成↓,
SF合成↑→肠粘膜细胞铁以SF存在胞内,
随肠粘膜细胞脱落排出→吸收减少;
▲体内缺铁或造血增加→TfR合成 ↑, SF 合成↓→肠粘膜细胞铁进入血流→吸收增加;
铁的利用
◆合成血红蛋白:铁→骨髓 →幼红细胞的线粒体中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
◆合成肌红蛋白
◆ 与酶(单胺氧化酶等)结合
◆ 未被利用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 贮存铁可再利用:
Fe2+→Fe3++Tf →需铁组织
铁的排泄
◆极少排出,小儿约每日15µg/kg
◆ 主要由肠道排出
少数经肾、汗腺、表皮细胞排出
铁的需要量
◆早产儿:约2mg/(kg·d)
◆4月~3岁:约1mg/(kg·d)
◆ 各年龄儿总摄入量:<15mg·d
胎儿期铁代谢特点
◆ 从母体获得(通过胎盘)
孕后期3个月获铁多,约4mg/d
◆ 足月儿从母体获铁可供生后4~5月之需,早产 儿从母体获铁少,易发生缺铁
◆ 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其对胎儿的铁供应
婴幼儿期铁代谢特点
◆ 足月儿早期不缺铁
▲ 从母体获铁多,体内总铁75mg/kg
▲ “生理性溶血”铁释放
▲ “生理性贫血”造血减低
早产儿: 易发生缺铁
6月~2岁:缺铁性贫血高峰
▲ 4月后从母获铁耗尽
▲ 生长发育快、造血活跃,需铁量↑
▲ 食物铁不足
儿童期和青春期铁代谢特点 较少发生缺铁
▲ 摄入不足:偏食、食物搭配不合理
▲ 慢性肠道失血:牛奶过敏、钩虫等
▲青春期:
发育快,需铁增加;
女性月经过多至铁丢失;
病 因
■ 先天储铁不足: 早产、多胎、胎儿 失血、
孕母严重缺铁;
■ 铁摄入量不足:婴儿食物转换期未及时补足强化
铁的食物或铁剂
■ 生长发育过快:
■ 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肠道病;
■ 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牛奶过敏、
息肉、钩虫等;
发病机制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缺铁→血红素↓→Hb合成↓→胞内 Hb ↓→
胞浆少、细胞变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 ID):
储存铁减少,合成Hb的铁未少
▲ 红细胞生成缺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储存铁进 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的铁不
足,但循环中Hb量未减少;
▲ 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非造血系统症状;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 影响肌红蛋白合成
◆ 多种含铁酶活性减低→细胞功能紊乱→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膜、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
◆ 组织器官的异常:口腔粘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反甲等;
◆ 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任何年龄可发病,6月~2岁最多见,发
展缓慢,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
■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唇、口腔粘膜、甲床明显);
易疲乏,不爱活动;
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 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非造血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严重者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
◆ 心血管: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心衰;
◆ 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 上皮组织异常:如反甲;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 为多,中央浅染区扩大
■ 骨髓象
◆ 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 各期红细胞小,胞浆少,染色偏蓝,显示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
◆ 粒、巨核系无异常;
■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 :
较敏感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
<12µg/L提示缺铁
ID期已降低,IDE和IDA期更明显
*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SF↑
◆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 FEP)
FEP↑>0.9 µmol/L(500 µg/dl),提示胞内缺铁
缺铁→胞内FEP不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
反馈使FEP合成↑→FEP ↑
FEP↑、SF↓:为IDE特征
*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反映血浆中铁含量)
SI<9.0~10.7 µmol/L(50~60 µg/dl)为缺铁
IDA期出现异常:SI和TS↓, TIBC↑
*感染、肿瘤、慢性炎症时降低
▲ TIBC>62.7µmol/L(350µg/dl ,生理变异较小
*病毒肝炎时可增高
▲ TS<15%有意义
◆骨髓可染铁:外铁减少(0~+),
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
诊 断
■ 根据病史(尤其是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可作初步诊断;
■ 铁代谢检查:确诊意义
■ 骨髓检查:必要时做
■ 诊断性治疗:铁剂有效可证实;
■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家族史:
特殊面容:
肝、脾肿大 :
红细胞:异型更明显、靶形,
溶血证据,HbF和Hb电泳,
基因分析;
■ 维生素B6缺乏、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顽固贫血,铁剂治疗无效
部分VitB6治疗有效
SI、SF、FEP升高
骨髓可见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 感染/炎症性贫血:
感染和炎症表现
治疗反应
治 疗
原则: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 一般治疗
护理、睡眠、预防感染;
贫血重者保护心功能;
饮食含铁丰富,易吸收,合理搭配;
■ 去除病因
◆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
◆ 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
■ 铁剂治疗 特效药
口 服: 餐间口服为宜
二价铁盐:易吸收
元素铁剂量:每日4~6mg/kg,3次/日,
每次<1.5~2mg/kg;
或小剂量、间歇性补铁(每
日或每周1次, 1mg/kg;)
*注意影响吸收因素
药品名称 剂型规格 含元素铁量 每日剂量
硫酸亚铁 0.3/片 20% 20~30 mg/kg
2.5%合剂 5mg/ml 0.8~1.2ml /kg
富马酸铁 每片 0.05 或0.2 33% 15~20 mg/kg
干糖浆 3.3% 90~180 mg/kg
葡萄糖酸亚铁 0.3/片 12% 40~50 mg/kg
糖浆 0.3g/10ml 1ml/kg
琥珀酸亚铁 0.1/片 35% 9~18 mg/kg
多糖铁化合物 150mg/胶囊 46% 8~12 mg/kg
(力蜚能)
■ 注射铁剂 副作用多,慎用
适应证
口服铁剂治疗无效;
口服反应严重,改变剂型、剂量无改善者;
胃肠手术后无法口服者;
◆ 铁剂治疗反应
12~14小时:含铁酶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好转,
食欲增加;
网织红细胞:2~3日↑,5~7日高峰,
2~3周后下降至正常;
Hb:1~2周渐升,3~4周正常;
如3周后Hb上升<20%,查找原因;
正常后继用6~8周;
■ 红细胞输入 一般不输
适应证:
贫血严重,尤其发生心衰者;
合并感染者
急需外科手术者;
预 防
■ 加强卫生宣教,全社会重视
■ 措施
提倡母乳喂养;
喂养指导:及时引入强化铁食物,合理搭配;
补充铁剂:早产儿生后2月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
◆ VitB12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
◆主要临床特点:贫血、神经精神症状;
红细胞胞体积变大;
骨髓出现巨幼细胞;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病 因
VitB12缺乏
◆ 摄入量不足:
孕妇缺乏VitB12,婴儿VitB12储存不足;
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引入其他食物,尤
其是乳母VitB12缺乏者;
偏食或仅进食植物性食物
◆ 吸收和运输障碍:
食物VitB12+糖蛋白(胃底壁细胞分泌)→ VitB12+糖蛋白复合物→未端廻肠吸收→(血循中)与转钴蛋白结合→肝贮存过程任一环节障碍;
◆ 需要量增加
生长发育快
疾病消耗
叶酸缺乏的原因
◆ 摄入量不足:羊乳为主(含叶酸低);
牛乳加热后叶酸造破坏;
◆ 药物:
长期广谱抗生素→结肠含叶酸的细菌被清除;
抗叶酸代谢药物(甲氨喋呤等);
长期抗癫痫药物;
◆ 吸收不良:慢性腹泻,小肠病变,小肠切除;
◆ 需要增加:早产儿,慢性溶血;
◆ 代谢障碍:遗传性叶酸代谢病或参与叶酸代谢的
酶缺乏;
发病机制
RBC生成速度慢、异形RBC在BM中破坏、进入
血循环RBC寿命较短→贫血;
DNA不足:粒细胞成熟障碍→粒细胞胞体大,
核分叶过多 :
巨核细胞发育障碍→核分叶过多;
神经系统损害
正常脂肪代谢过程
甲基丙二酸 琥珀酸
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与神经髓鞘中的脂蛋白形成有关,保持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功能性;
VitB12 缺乏:中枢和外周神经髓鞘受损;
对结核易感:
VitB12缺乏者中性粒和吞噬细胞杀菌作用减弱
甲基丙二酸堆积(结核菌细胞壁成分原料)
临床表现
多见6月~2岁儿童,起病缓慢。
■ 一般表现:多呈虚胖或颜面轻度浮肿,
毛发纤细稀疏、黄色;
严重者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
■ 贫血表现:皮肤呈现蜡黄色,粘膜苍白,偶有
轻度黄疸;
疲乏无力;
肝、脾肿大;
■ 消化系统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 精神神经症状 烦躁不安,易怒
VitB12缺乏:
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对周围反应迟钝,嗜睡、
不认亲人,不哭不笑;
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
重症出现不规侧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甚至
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震挛和
Babinski征阳性;
叶酸缺乏:神经精神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 32pg
血涂片:RBC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多,易见嗜
多色性和嗜硷点彩RBC,可见巨幼变的有核
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呈分叶过多现象;
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
粒、红系:均出现巨幼变,胞体大、核染色质
粗而松,副染色质明显;
中性粒细胞:胞浆空泡形成,核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
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
VitB12<100ng/L(200~800ng/L)
叶酸 <3µg /L(5~6 µg /L)
其他
血LDH↑
血胆红素中等升高(维生素B12缺乏)
尿甲基丙二酸含量↑(维生素B12缺乏)
诊 断
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
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测定
治 疗
一般治疗:
营养;
护理,防止感染 ;
鼻饲:不能进食者;
去除病因
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
精神神经症状明显者,以B12治疗为主,单用叶酸可加重症状
▲维生素B12肌注:
500~1000µg 一次
每次100 µg,每周2~3次,连用几周;
神经系统受累时, 每日1mg,2周以上;
维生素B12吸收缺陷:每月1mg,长期应用;
维生素B12治疗反应
6~7小时:骨髓内巨幼红转为正常
2~4天:一般精神症状为转
网织红细胞:2~4天开始增加,6~7天达高
峰, 2周后降至正常;
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叶酸治疗
5mg tid 至症状好转、血象恢复;
Vit C:有助叶酸吸收;
抗叶酸代谢药物所致者:甲酰四氢叶酸钙
(Calc. Leucovorin)治疗
先天吸收障碍者: 剂量增至每日15~50 mg;
叶酸治疗反应:
1~2天食欲好转 ;
网织红细胞2~4天开始增加,6~7天高峰;
2~6周RBC和Hb恢复正常;
预 防
■ 改善哺乳母亲营养;
■ 婴儿及时引入其他食物,注意饮食均衡;
■ 及时治疗肠道疾病;
■ 合理应用抗叶酸代谢药物;下载地址
推荐PPT
热门PPT
网友评论
PPT分类ClassificationPPT色系: 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红色|黑色|紫色|橙色|灰色|棕色|白色|彩色|土豪金色|巧克力色|亮色|浅色
节日PPT:元旦节|新年|农历春节|情人节|元宵节|妇女节|植树节|愚人节|清明节|劳动节|38母亲节|61儿童节|端午|父亲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生日祝福|其他节日
PPT课件: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科学|美术|班会|体育|品德|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疾病|家长会
PPT背景:简约背景|淡雅背景|商务背景|艺术背景|风景背景|动物背景|植物背景|卡通背景|爱情背景|节日背景|爱情背景|边框背景|谢谢背景|中国风背景
行业模板:电商|汽车|教育|经济|金融|房地产|医药|卫生|通信|能源|服务|建筑|交通运输|体育运动|茶|餐饮美食|科技|工业|影视娱乐|城市旅游
主题PPT: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工作汇报|职业规划|年终总结|论文答辩|党建|年会|晚会|发布会
通用PPT:浪漫爱情|经典模板|古典模板|时尚模板|卡通动漫|自然风景|商务模板|韩国模板|艺术设计|植物模板|动物模板|中国风|现代|酷炫|时尚|潮流|英文
Copyright:2009-2015 rsdow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红软PPT免费下载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