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小:
- 2.67 MB
- 素材授权:
- 免费下载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传:
- lipeier
- 上传时间:
- 2019-07-11
- 素材编号:
- 235491
- 素材类别:
- 课件PPT
-
素材预览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ppt,包括了原始社会建筑,先秦时期建筑,秦汉时期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建筑,明清时期建筑,近代时期建筑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中国建筑发展史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中国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建筑 先秦时期建筑 秦汉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隋唐五代建筑 宋辽金建筑 明清时期建筑 近代时期建筑 先秦时期的建筑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徵,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代表建筑:殷墟,燕下都城,盘龙城宫殿,中山王陵墓等。 秦汉时期建筑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还仿建六国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长城,阿房宫,秦皇陵也是秦代建筑中著名的代表建筑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 汉代木制楼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人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 园林 陵墓 家具 佛教建筑 塔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高耸,屋顶曲线和鸱尾尚显幼稚 佛教建筑 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 塔 “塔”是梵文stupa的音译的简称,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从此,塔与佛教开始密切联系起来。印度式的塔(stupa),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所以,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stupa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发展。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汉-印风格合璧,“塔”终于产生了 隋唐五代建筑 隋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京,跨长江黄河,长约2500公里,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大运河。 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代表建筑:赵州桥,长安城,大明宫,麟德殿。 赵州桥 唐长安城(大明宫)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在外郭城北部的中间,宫城在北,皇城在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南方。城墙厚度一般为12米左右,现仅有很少残存。在城门处的墙面原砌有砖壁.城墙有壕沟环绕一周。宫城周长8.6公里多,其中部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为理国务的正衙所在。皇城东西宽与宫城相等,周长为9.2公里。其南沿正中为朱雀门,向南为朱雀大街,是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皇城是中央各个衙署的所在地。长安内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面宽阔,其中最大的朱雀大街宽达150至155米,颇为壮观。城内共划成110个坊,布局十分规整。街道两边树木成行,城内还有四条渠道流经,供应用水。长安城除了宫内的皇家圃苑,还有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为这个繁华、喧闹的大唐帝国的首都,平添了几分秀色。考古研究者在对城址进行了探测之后,发掘了大明宫、兴庆宫和青龙寺、西明寺等几处重要遗址。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宋辽金建筑 宋东京汴梁,今之河南开封, 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五代开始成为政经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形富饶,人口近百万。城三重相套,第 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955)扩建,周40余里。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是全城纵轴,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这些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汴梁首次在宫城正门和内城正门间设置了丁字形纵向广场。这些,都对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江,即今苏州, 是江南平原上手工业和商业汇集的水运城市。 南宋临安,即今之杭州,是早期海运贸易中心和江南的文化古城。北京当时为辽南京,后为金中都,以至后来的元大都,成为全国新的政治中心乃告确定,又经过明清两代的经营,终成为世界不朽名城之一 。 明清时期建筑 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代表建筑以帝都北京城和故宫。 明清时期的一般城市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北京城 故宫 近代建筑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穆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微谢、仰止亭、光华亭、行键亭、藏经楼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近代建筑
常见的建筑课件PPT:这是常见的建筑课件PPT,包括了常见的建筑,房屋的变化,不同风格的房屋,拓展:不同功能的建筑,作业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建筑法规概论ppt:这是建筑法规概论ppt,包括了建筑法规概述,建筑法规的概念,建筑法律关系,建筑法规体系,本章小结,复习练习题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介绍ppt模板: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介绍ppt模板,包括了权利的象征—帝王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