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最新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 ppt下载 > PPT课件 > 农业园林PPT > 饲料中最不可或缺的豆粕介绍ppt

饲料中最不可或缺的豆粕介绍ppt下载

素材大小:
2.25 MB
素材授权:
免费下载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传:
ppt
上传时间:
2018-01-25
素材编号:
189644
素材类别:
农业园林PPT

素材预览

饲料中最不可或缺的豆粕介绍ppt

这是一个关于饲料中最不可或缺的豆粕介绍ppt,包括了豆粕的概述、产地,豆粕的生产工艺,豆粕的营养特性,豆粕的抗营养因子,集团的标准、本化验室的检测结果,豆粕与饲料成品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豆粕一、豆粕的概述、产地二、豆粕的生产工艺三、豆粕的营养特性四、豆粕的抗营养因子五、集团的标准、本化验室的检测结果六、豆粕与饲料成品生产之间的关系一、豆粕的概述大豆在世界油料作物的统治地位决定了豆粕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蛋白粕。从主产国分布看,豆粕生产大国同样也是大豆生产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七成还多。近年来,印度豆粕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一、豆粕的概述 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欢迎点击下载饲料中最不可或缺的豆粕介绍ppt。

饲料中最不可或缺的豆粕介绍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农业园林PPT类型的PowerPoint.

豆粕一、豆粕的概述、产地二、豆粕的生产工艺三、豆粕的营养特性四、豆粕的抗营养因子五、集团的标准、本化验室的检测结果六、豆粕与饲料成品生产之间的关系一、豆粕的概述大豆在世界油料作物的统治地位决定了豆粕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蛋白粕。从主产国分布看,豆粕生产大国同样也是大豆生产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七成还多。近年来,印度豆粕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一、豆粕的概述 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一、豆粕的概述大豆饼粕是以大豆为原料取油后的副产物。由于制油工艺不同,通常将压榨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饼(soybean cake),而将浸出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粕(soybean meal)。 2、豆粕的自然属性物理性质颜色: 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PS)。味道: 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变、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质地: 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容重:0.515~0.65Kg/L 豆粕的掺假用稻糠和滑石粉做的颗粒用什么掺假? 化学成分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硫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 。 3、品质与等级 1、豆粕的种类 A、去皮豆粕 B、带皮豆粕 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在生产过程的区别? 过程是将豆皮加热、粉碎后按比例重新搭配到去皮豆粕中并混合均匀制成普通豆粕。 A、去皮豆粕清理过的大豆先经初步干燥或适度加热,使豆皮与子叶易于分开,再经破粒、风选、分离豆皮。去除豆皮的子叶经保温软化、压片后,即进入溶剂浸出过程。浸出豆油后,还需经过进一步加热,以排除残留溶剂并钝化抗胰蛋白酶等影响豆粕利用的有害因子 。豆粕的等级 一般蛋白含量44%以上的属一级豆粕; 蛋白含量在42%~44%之间属于二级豆粕;蛋白含量一般都在46%以上属高蛋白豆粕。去皮豆粕的营养价值 ①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为47.5%,而普通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是43.8%,去皮豆粕比普通豆粕的蛋白含量高8.45%; ②代谢能含量高:去皮豆粕和普通豆粕代谢能分别为14.14 MJ/kg和13.31 MJ/kg,因此去皮豆粕比普通豆粕代谢能含量高6.24%; ③纤维素含量少:去皮豆粕的纤维素含量为3.90%,而相对的普通豆粕则约为7.30%; ④赖氨酸含量与利用率高:去皮豆粕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比普通豆粕约高6.71%和9.84% 美国“全国油料籽加工者协会”(National Oil seed Processors Association,简称NOPA)制订的带皮豆粕与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 四、抗营养因子(1)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在虹鳟、大西洋鲑饲料中添加纯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显著降低了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蛋白质消化率,从而影响其生长。 随着饲料中大豆蛋白添加量的提高,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导致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 抗营养因子 (2)大豆凝集素大多数凝集素对肠道内的蛋白水解酶有抵抗性,因此能在整个肠道内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刷状缘膜紊乱、上皮微绒毛缩短上皮细胞的生存发育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上述损伤使绒毛的形态损坏,干扰了离子转运,减少了与消化酶作用的机会,导致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小肠代谢紊乱,增加了粘膜上皮的通透性,促进了肠道粘膜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致使凝集素及肠道内有害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毒素进入体内,直接触发小肠固有膜部位的肥大细胞脱落,组胺分泌增加,导致血管通透性加大和血清蛋白流失增加,使营养成分更多的流向小肠组织,而用于合成肌肉等组织的营养成分减少,从而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降低了动物的生长性能 抗营养因子大豆凝集素对干热处理相当稳定,有一定的耐热能力,虽然加热处理可除去大豆产品中大部分凝集素活性,但在鱼类饲料的应用上,用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过程中仍然面临凝集素问题的挑战。 抗营养因子(3)大豆抗原蛋白大豆抗原蛋白主要是通过破坏肠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动物的肠道发生病理变化和过敏反应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而发挥其抗营养作用的。抗营养因子(4)大豆中的低聚糖(胃肠胀气因子) 当它们进入大肠后,由于大肠细菌的发酵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甲烷气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等现象。(5)皂苷 可改变鱼类肠道形态,降低肠道粘膜酶的活性,降低摄食,影响鱼类生长。 抗营养因子(6)脲 酶生大豆食入后,尿酶在胃肠内适宜的水分、温度、pH条件下被激活,激活的尿酶将大豆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大量氨的存在会引起机体氨代谢障碍或中毒。尿酶活性常常用来判断大豆受热程度和评价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抗维生素因子—脂肪氧化酶 不仅能氧化脂肪,同时可氧化脂肪内附着的多种维生素成分。 植 酸 大豆中80%的磷都是以植酸态存在。植酸能和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如铁、锌、锰等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降低这些成分的消化利用率。植酸能与蛋白质结合,降低其溶解性,影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植酸还可与淀粉酶、胰酶和胃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热处理法对那些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有较好的效果,有些抗营养因子本质上是蛋白质,利用蛋白质的热不稳定性,通过加热,破坏豆粕中的这些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大豆凝集素、致甲状腺肿素、尿酶等。当加热到120℃时,大约有93%胰蛋白酶抑制剂因子失活。当温度达到129℃时,所有的凝集素全部消失。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热处理过度则会破坏饲料中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过度加热还会引起有些氨基酸和还原性糖反应生成不溶性复合物,导致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从而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目前认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失活75%~85%时,豆粕蛋白的营养价值最高。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化学处理法 ---亚硫酸钠和偏重亚硫酸钠钝化胰蛋白酶抑制剂 ;用乙醇处理,可以使大豆蛋白的结构改变,降低大豆蛋白中抗营养因子的活性。作物育种法 ---通过植物育种途径,培育低抗营养因子或无抗营养因子的植物品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抗营养因子是植物用于防御的物质,降低其含量可能对植物本身引起不良作用,而且育种周期较长、成功率低、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研究较少。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酶制剂法 利用外添加酶制剂法可以降低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 植酸酶是在抗营养因子酶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酶制剂。它水解单胃动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植酸盐,释放植酸中的磷元素供动物机体利用,此外还能明显降低动物对日粮磷的需求量和粪便磷的排泄,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微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发酵豆粕,可以降低豆粕中几种主要的抗营养因子(抗蛋白原),同时提高了豆粕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豆粕的加工工艺 五、豆粕的标准及检测结果 去皮豆粕豆粕与饲料成品之间的关系颜色----白光滑度豆粕的游离油脂大幅度降低压膜模孔内壁对原料摩擦阻力,原料承受不到应有的压力,导致颗粒产品结构松散,反应在产品质量上就是耐水性差sAP红软基地

豆粕ppt:这是豆粕ppt,包括了豆粕的概述、产地,豆粕的生产工艺,豆粕的营养特性,豆粕的抗营养因子,集团的标准、本化验室的检测结果,豆粕与饲料成品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24 红软网 rsdown.cn 联系邮箱:rsdown@163.com

湘ICP备2024053236号-1